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诱导你借钱,这似乎是一个全网放贷和全民借贷的特殊时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里,顿时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某公司的市值一举迈入了百亿美元的门槛。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已是深夜。当股价出现在屏幕上时,不少人都惊掉了下巴。这绝对是一份昂贵的回应,股价不仅随之大跌,连带整个行业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与这家公司几乎同时推进上市的公司至少有二十几家,要么上市价格腰斩,要么IPO无限期推迟。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马云在此时罕见地走到台前,开场时他表示,蚂蚁集团的上市定价已经与昨晚在上海敲定了,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融资定价。他本来还计划去上交所观礼,但在最后一刻却得知已被取消,全球最大的IPO以戏剧化的方式戛然而止。
在监管火力和市场的注意力集中的时刻,另一家大厂在互联网贷款市场悄然崛起,那就是抖音。抖音在冰冷的算法与理想沸点之间,保持着37度的清醒。我是若心,我是杰云,而我们也不放过资本市场的每一场大戏,也不辜负财经圈的每一个大瓜。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涉及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如今,很可能你打开任何一个常用的APP,都能找到一个金融专区或者看到贷款广告。那么究竟是什么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网放贷的时代?这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还是成为了年轻人高负债的元凶?
不可否认,各个互联网平台都在鼓励你借钱。看似贴心的一键服务实则背后隐藏着风险。你点外卖、打车,甚至在美图秀秀上修图时,系统都可能会弹出是否分期或借款的选项。有些平台还会利用默认设置或者故意将字体放小等方式,让你不小心点击误导链接。这样的情况让人回想起,小时候我们总觉得借钱是件不光彩的事,尤其在父母那一辈,谈钱往往被视为羞耻之事。然而现在,随着各种平台的普及,借钱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确实,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的个人融资主要是个体户的经营性融资,以及少量的住房按揭贷款。直到1997年左右,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金融才逐渐出现。1997年,全国狭义的消费信贷总额仅为172亿元,剔除个人房贷和经营信贷部分,且与2024年相比,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了21万亿。在这20多年里,中国的个人融资和消费信贷市场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节点。
首先,这一变化与两次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分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国家在危机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政策,市场需求逐渐上升。到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完全基于线上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繁荣。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大批非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公司走上了舞台,他们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一种名为“助贷”的模式打开了数万亿的互联网贷款市场。所谓助贷,就是商业银行借助外部互联网平台发放贷款,这一模式一般由平台引流,银行放款,双方分成,因此,互联网公司能够用少量自有资金撬动银行的巨额资金,而对牌照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使得我们看到许多互联网公司,甚至不只是大厂,都在不同程度地涉足放贷业务。
在大厂中,拼多多可能是个例外,它一直保持着本分和克制。现在,不仅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贷款产品。我们今天的话题主要聚焦非金融机构,即以互联网平台为主发放的互联网贷款。这一业态自2007年起萌芽,至今已有18年,其成长历程可谓充满故事。刚开始的互联网贷款非常青涩,却怀揣改变世界的梦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经过一段时间的碰撞与挑战,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从积极的角度看,互联网贷款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个人申请贷款的门槛,简化了流程,对推动金融数字化进程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它让更多人更早、更轻易地接触到借钱这一行为,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年轻人的负债率,也增加了共债风险,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隐患。
在铺垫了一些有关互联网贷款的背景后,现在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它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怎样的?互联网公司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又是谁来破局?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高光和曲折,未来又将何去何从?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讲述这一段故事。
说到互联网贷款的开山披露者,就不得不提最近全面回归阿里的马云,马老师。2007年6月,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在杭州西湖国宾馆召开了一场发布会。当时首款名为“一代通”的网络联保贷款产品正式发布。一时间,阿里平台上的四家网商获得了120万元的贷款,打开了互联网贷款的新天地。这一重大突破的意义在于,它用数据信用替代了传统的抵押方式,通过完全线上化的流程,取代了当时仍过度依赖线下的申请审核与放贷流程。
确实,那时对于一个私营的小微企业而言,若想向银行申请几十万或上百万的贷款,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电商企业,他们往往无法提供申请贷款所需的传统材料,如财务报表、实物抵押,或是展示营业情况的门店等。因此,阿里巴巴利用自己积累的商户数据,包括货铺记录、产品浏览记录和成交记录,能够精准了解电商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这些信息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贷款业务中数据缺失的短板,极大提升了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
在商家申请了贷款后,阿里会将这些信用记录提交给银行,最终由银行判断是否符合标准,并对商户进行放款。如今,基于网络的各种信息来评判一个人的信用,已经成为一种成熟且普遍的操作。然而在当时,这样的做法确实是颠覆性的。以往我们总觉得线上信息不够真实可靠,但如今,通过大数据分析一个人的网络画像,可能比现实中的他更加完整,更接近真实。在这个网络世界中,我们似乎无处遁形。正如所言,大数据有时似乎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
这种合作一开始效果不错,确实给银行带来了业务增量,毕竟这些客户是他们以前很少服务的群体。然而,互联网与金融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差异仍然很大。在基因和底层结构上存在诸多不同。因此,经过两三年的合作,阿里巴巴意识到还是得自己干,才能提高效率。想开展金融业务,阿里需要寻求一个合法的身份。彼时,申请一家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并不现实,因为没有互联网公司获得银行牌照的先例。那么,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阿里往市场一看,发现有一种小额贷款公司牌照也可以从事放贷业务,且申请门槛相对较低。这种小贷公司始于2005年在少数地区进行试点,2008年开始常态化发展。小贷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主要通过自有资金放贷。在以机构监管为主的中国金融市场中,小贷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审批权被下放到地方金融机构的产业。省级金融办就因此获取了最终的批复权。这种审批权的分散,既创造了互联网贷款发展的机遇,却也为后来的乱象埋下了伏笔。今天,全网放贷的局面,其实正是源于这些初期的尝试。
时任瑞银中国区投行部副总经理的张化桥曾连续四年被亚洲货币杂志评为最佳中国分析师,同时他也曾亲身参与小贷业务。他在其著作《影子银行内幕》中提到,长期以来地方金融办的角色比较边缘,主要负责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在2008年,他们突然获得审批和监管小额贷款行业的权力。这项权力显然需要好好运用,正如一位小额信贷公司经理半开玩笑地所说,2008年这些官员的办公室似乎都搬到了高尔夫球场,吐槽也颇为犀利。
不过,这也体现了创新的两面性:革新必然会打破原有的规则,也可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