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方心里不慌,与负同享,财富同行。哈喽,大家好,欢迎回到《给女孩来商业第一课》。我是你们的思思。今天的节目非常特别,是我们小宇宙职场GIP大人学前班系列企划的一部分。这一系列是小宇宙编辑部专门为初入职场的同学们准备的社会化第一课。我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开始联系嘉宾。大家可能还记得,第一季的嘉宾是沈帅波老师,第二季我想找一位更具女性视角的嘉宾。在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牛文。她是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目前在为很多女性企业家打造创始人IP,这个行业非常需要情商和高效的沟通。而且团队里有很多00后,正好适合聊我们今天的话题。所以今天两位老师也准备厚着脸皮,跟大家聊聊心底的真实想法,手把手带大家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
想要收听这个系列的全部内容,敬请搜索“大人学前班”,也欢迎大家关注富国基金的播客《永富同享》。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我们邀请凯瑟琳大王,和大家打个招呼。大家好,我叫牛雯,网名叫凯森林大王。我一般对外就说自己有一些小成就,比如入选福布斯、出版了两本书,还获得了全球最年轻女性领导力奖。此外,我还有一家公司叫野心派,专门为中国女企业家提供创始人IP服务。目前,我已经独立发展了江浙沪和深圳、香港的一百多名女性企业家,营业额在三千万到一百个亿之间,这些都是我独立取得的小成绩。
哇,你真强!你创业大概多久了?从大一开始我就在做生意,严格意义上讲,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几年了,我从未打过工,一直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你觉得为什么你大学毕业就能选择创业呢?其实我大四那年上班八个月就被开除了,然后便走上了创业的道路。我看到罗振宇说自己创业是因为在央视被穿小鞋,他总结人生常常是不得不,我对此深有共鸣。所以我可以说,创业证明了我被开除的经历。所以严格意义上,我是一个被开除的职场女性,后来白手起家成为身家过千万的老板,这还不错吧?
哈哈,你的经历真的很励志。讲讲你当时毕业时的情况吧。毕业时,我的领导给了我很多高强度的任务,导致我情绪失控,月经失调,整个人情绪不稳定。我的领导一凶,我就很紧张,而紧张又使我做不好事情。我的领导特别严厉,因此在我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所以,领导最终决定开除我。我当时也觉得挺可悲的,因为已经过了应届毕业生的季节,找不到合适的校招工作。 2011年,许多毕业生都希望能进入大企业,而我当时是选择了一家大企业,但也因各种原因很快被开除。
因为如果一切皆是变动的,那么我们过去以为是固定的东西,其实它有个框架,而其中的内容是可以更换的。当我们进入商业世界之后,会发现这个框架也是可以替换的,更有趣的是,这个框架还可以被称为你的框架。如果我们在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就会努力在标准答案的基础上思考,那背后则可能是有人在催促我去想出这个答案。但是我刚才也提到过,当我进入商界时,发现一切都是开卷考试。举个例子,在学生时代,我们常常面临的情景是我必须独自完成考试,学习过程中最多求助于老师、同学,或者请个家教。而在商界,这一切恰恰相反,你可以随时随地寻求帮助,可以通过夸张地说,你可以利用关系走捷径,甚至让事情的进程加速,与关键决策人接触以缩短决策时间,这一切都没有禁忌。
然而我发现,更多年轻女性心中存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框架,那就是她们感觉自己不能去做某些事情。我想分享一个有趣的案例。这个案例的主人公与某个领域的顶尖老板合作,团队在杭州大约有50人左右。她正处于入职一年的新手阶段,而她的上级小组长告诉她,最近他在做副业,效果很好。这个小组长告诫她,如果想走就可以走,因为他觉得这家公司待与不待都无所谓。我一直尝试跟她理清这件事情,问她要想想,今天给你钱的人是谁?是老板,而老板的钱来自客户。因此,从理论上讲,你应该倾听客户的声音,或者听老板的话。这个小组长为什么要这么说?他也许并不是真的想影响她,而是为了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离职的理由。
这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年轻女孩常常面临一个困惑。她们接收到来自各方的信息,却无法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价值。例如,当刚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小组长,虽然业务能力不错,还能兼做副业,但即将离职了。他自然而然会说一些公司并不太好的话。有可能他说这些话并不是想要影响她,而是为了给自己找个不再继续留在公司的理由,但这些话却会在她心中留下印象。这时候,她可能会开始思考,是不是也该换份工作,而她身处的集团实际上是行业顶尖公司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价值排序混乱了,客户不重要,老板不重要,甚至出钱的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身边的人。
人性层面上讲,当一个人决定要离职时,其实他们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例如,若我选择生孩子,可能会希望身边的人都在经历这一过程。类似地,减肥时我也希望身边的人能一起加入。这种心理能够推动人们拉拢他人,因此他们的决策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别人。然而,这个决定适不适合你,还是要自己判断。谈到解题思路,我在社会上的思维方式是,只关注对我利益相关的人。
比如说,现在我不再做销售,也没有客户给我钱,那么我会对短视频的拍摄自由度很高,不再在意,因为这些人已经给不了我金钱。因此,我会关注客户对我的看法。如果客户觉得我不好,我会立刻打电话沟通。我观察到,这位女生的解题思路也差不多,首先领导说公司不怎么样,这是一种从众心态。其次,她需要思考,究竟是谁在给她发工资,如果这个人觉得她挺不错,那么这家公司就值得她留。尤其是在我看来,现在创业机会不多,连做副业赚钱的机会也是渺茫的。包括许多人想要进入自媒体,然而辛苦劳作一个月能赚一两万的工作,可能做自媒体则只能获得一两千。所以,回到自身能力的判断,要自己考量是否适合做副业。如果一个人在A行业无法取得成果,去到BCD行业也未必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会很困难。
我认为,今天牛文特别犀利,这样的风格我非常欣赏。之所以分享这个女生成长的案例,是因为她代表了广大女性,有些女孩的价值排序实在混乱。你是如何从一个初出茅庐、害怕领导批评的女孩,成长为如今这么自信、犀利的女主角,愿意展示自己的野心,甚至敢于向客户提钱?我觉得首先要进行深度的自我洞察,因为每个人都不相同。经过深度洞察后,你会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所说的主体性就是这个洞察的核心,它常常是隐秘而深刻的。对我而言,洞察就是在你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去反思。
这段洞察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我给你举个例子,我最大的转变发生在三十四五岁的时候。那时,我曾经为一些大客户服务,内心实际上是非常害怕他们的。由于这些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每次与他们交谈时,我总是感到战战兢兢,甚至不太愿意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微信沟通。我总是害怕得到的反馈不是我所期望的,因此我开始审视自己,思考这种恐惧背后的原因。
我发现自己害怕的其实是他们的权威,至于这种恐惧的根源——因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如他们,而我担心这种地位差异会导致一些不利后果。我害怕自己无法与他们说出真话,而这又可能导致我的服务质量下降。经过一层层的追问,我意识到这种恐惧源于社会惯性的影响,而在我的工作中,这种恐惧是不应存在的。因为如果我真是他们的下位者,而他又完全不需要我的协助,那么我们的合作基础就不复存在。
所以,我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对权威的恐惧,开始主动与他们建立关系。我会选择一些更舒适的方式,比如主动与他们聊天、点赞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