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配送与预制菜到底有何区别呢?它们本质上没有差别。下次你来北京,我可以给你端一桌预制菜来解释一下。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我是孙阿波。这是由竞技波财经出品的一档播客节目,我们关注商业趋势和未来,也关心如何在这个商业时代过得更幸福、快乐。今天的节目是一个热点话题,它是在昨天半夜策划、今天中午录制、下午剪辑、晚上发布的,可能是我们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一期播客。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最近十分火爆的罗永浩炮轰西北的事件。贾国荣则强硬回应,声称他绝对不是预制菜。
那么,到底什么是预制菜?它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大家觉得西北贵?而目前舆论场又为何出现了两极分化?餐饮老板普遍支持贾国荣,而消费者则倾向于支持罗永浩。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请来了餐饮行业的领军人物、媒体餐饮老板那餐的创始人秦朝,和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餐饮老板那餐深耕行业十年,对餐饮行业有着深刻的洞察与认知。我每年都会参加他的行业峰会,总能收获颇丰。所以今天请来了这一位内行人,与大家一起聊聊这个事件。
欢迎大家,大家好,我是餐饮老板那餐的秦智浩,也是波波的老朋友。正如波波所说,今天这个话题我们以一个第三方观察者的身份来讨论。但实际上,我也是这个事件的亲历者。从微博上最早出现这个事件,到后来发酵,再到昨天贾国荣召集媒体的见面会,以及我们在行业内首发关于这个话题的深度文章,直到今天早上与行业及协会的多方交流。此事件已经不仅仅关乎某一个餐饮品牌,它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很荣幸能在波波的播客频道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对预制菜以及餐饮行业发展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这件事情你怎么看?你之所以问这个问题,肯定是想让我表态。我早就对此事发表过看法,所以这也不是秘密。从昨天下午贾国荣召集媒体会议后,到昨天晚上我们发出稿件,再到今天上午探讨这个话题,我的态度都十分明确。我支持西北以及贾国荣,这也符合行业内的共识。原因有两个:首先,罗永浩在西北消费后吐槽自己的用餐体验,他有权利表达不满。但是,作为一个大V,直接将西北的产品贴上“预制菜”的标签,触动了行业的敏感神经,这在概念上是缺乏准确性的。其次,餐饮行业经营艰难,这种舆论带来的冲击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西北作为一家优质企业,在质量、服务等多个维度均表现优秀。遇到问题时,应该通过正常的交流和反馈去改进,而不是直接给企业扣上帽子。针对这两点,我坚定地支持支持行业、支持西北,以及支持贾国荣的回应。舆论的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餐饮行业人士共情贾国荣,评论区的许多投票还是支持他的。比如,有网友指出西北推车时装的袋子,以及有人认为西北的价格偏高等等。我们能看到的,正是顾客对用餐体验的真实反馈,这是值得行业关注的。关于西北的价格,贾国荣在回应中认为800多块钱15个菜一点都不贵,而我想强调,价格的高低往往需要从多维度去衡量。
关于西非餐饮的争论,视频资料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因此,西非究竟是否昂贵又是一个新的话题。我认为,围绕这三个问题,反映了C端消费者主流的一些看法。这使我思考为什么在餐饮行业内,西非被视为不错的公司,而在行业外却受到诸多质疑。你刚才提到的一些问题包含许多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在C端的舆论场中相互交织。你提到的一些网络素材我也有看到,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讨论和发表这些观点的场景与语境。可能你看到的是片段,而我看到的可能是更完整的内容,这其实是个复杂的现象。
整体来看,消费端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正是消费者的权利,因此并没有错。作为消费者,去消费是为了获取更好的体验,而我对你传递给我的体验的真实反馈也同样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餐饮行业的发展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存在巨大的沟通鸿沟。简而言之,大部分消费者对就餐的理解仍然局限于较为简单的画面感。他们可能会觉得,去餐厅就应该像在家里餐厅那样,厨房的样子应该类似于自己的家庭,再加上可以接受的操作流程。这种认知在10年、20年前是没问题的,因为当时行业的生产场景与消费者的想象是高度吻合的。
然而,过去20年来,中国餐饮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应链的成熟、连锁率的提升,各种物流技术的发展,都促进了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但这些变化对消费端而言却是完全不透明的。消费者从未关心过这些事情,因此一旦与工业、科技沾边,他们便会产生排斥心理,认为这并非现场操作。餐饮行业的发展已无法重回20年前,连锁品牌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开店,必须依赖产品标准化、成熟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等几个要素才得以实现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推动行业的发展。
然而,消费者却并不了解这些背后的逻辑,造成了他们对行业发展的理解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提到预制餐品时会引发巨大的舆论反响。如今,政府对行业有明确的标准和预设的要求,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而行业企业也在遵循这些标准,却依然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这种三方之间的落差,使得我们在讨论相关问题时,常常面临信息沟通的困难。
我觉得“预制菜”这三个字在中国,几乎可以等同于工业品。基本上,它已经和那些没有特色的外卖、用印着“国草”两个字的塑料袋包装的十几、二十块的食物沾上了边。现在,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家在思考这个所谓的现实时有些难以接受,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行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模式,使更多人能够体验到多样的产品。
从中央厨房到门店的过程中,冷链和包装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冷链,食品会变质,变得不安全;没有包装,怎么能够确保食品的运输和保存?这些都是科学的必要条件。然而,当顾客在门店看到塑料包装或其他类似东西时,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是现实,消费者似乎无法接受这样的变化。如果他们认识到,没有包装就必须在露天运输,而没有冷链就可能导致食品变质,恐怕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的舆论场上,消费者似乎不愿意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反而群起而攻之,认为这是一种低端的消费行为。其实,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看到国家甚至禁止在门店内加工很多鲜活类的产品,正是因为这些产品可能携带寄生虫、细菌和病毒,造成环境污染,威胁食品安全。因此,在中央厨房和一些专业的工业化设备下加工处理这些食材是为了保障其安全性。这是科学和理性的分析,但在公众的舆论中,却往往被简化为科技的冷酷与无情。
再谈当前的舆论,对于西北甲骨龙反弹的激烈,反映出预制菜本身并没有问题,它符合国家的规定,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问题在于消费者的认知不足,导致不认可。如果甲骨龙不予回应,默默承受这一标签,对品牌形象与经营都会造成直接打击。大家一提到西北,可能就会认定是家预制菜餐厅,进而影响客户的信任与选择。这样的发展无疑会给西北带来致命的打击,造成客流量大幅下滑,因此贾国荣别无选择,只能站出来回应并解释这一事件,以便重新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我最近去长沙,大家都知道那里的香菜 abundantly plentiful,我发现商场中有家餐厅居然是用炒菜机器人来炒菜,甚至还有个叫“锅气香精”的东西,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惊讶的是,那个味道居然和路边摊的炒菜几乎一模一样。我在朋友圈分享时,只是称赞说“炒菜机器人炒得真不错”,觉得价格也很合理,大约十几二十块钱一碗盖浇饭。甚至在一个高知群里,一位创业者提到,虽然大家都知道萨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