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饭圈」偶像和粉丝,困在「系统」里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追爱豆的本质在于获取情绪价值,这些情绪价值可以源于他们的人设和粉圈带来的支持和温暖。
  • 2. 在追寻偶像的过程中,粉丝们往往感受到共鸣,这种参与感让他们愿意为偶像的故事付出。
  • 3. 偶像的成就和成长过程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往往激励粉丝持续关注和追随。
  • 4. 粉圈的运营与偶像的真实个性、粉丝的理解共同作用,形成偶像的形象与故事,从而吸引粉丝的投入。
  • 5.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粉丝的追星行为逐渐商业化,粉丝为偶像打榜与销售周边产品正变成一种流行的参与形式。

你这么说的话,我会认为追饭圈的本质,其实就是获得某种情绪价值。那么我想再追问一个话题:当我们追一个爱豆时,从他身上或这个群体中获取的情绪价值,主要会折射到哪些方面呢?比如说,你可能是因为这些爱豆的人设,或者这个圈子本身给你带来的温暖与关心而感受到情绪价值。那么具体的情绪价值有哪些呢?我觉得你刚才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刚开始追一个爱豆,确实是因为这个具体的人,而他可能呼应了我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渴望或缺失。例如,作为一个资深团粉,我发现我在追团的时候是最快乐的。我倾向于追一个团,而这种情感就像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你是独生子女,参与到这个团体中,你会看到他们之间的互动、彼此的关系,以及共同努力朝向更高目标的过程,这种温情和吸引力都非常强烈。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团都有他们的人设和故事。你会发现他们一出道,就会被贴上各种标签:这个人是舞蹈担当、那个人是主唱、还有人负责rap等等。这些人设自然而然地带来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对于那些无法理解这些故事的人来说,他们可能觉得这与看小说有什么区别。然而,对于追随这些爱豆的粉丝而言,他们的故事是正在进行中的。你无法确定这个故事将走向何方,但你却在其中参与着。这种参与感是非常动人的,让你愿意为他们的故事付出。虽然你自己的生活中不一定事事如愿,但你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够顺利进行,这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喜欢维粉的人相对较多。有位日本小说家写了一本名为《偶像诗阁》的书,去年被引进并翻译为《偶像诗歌》。在其中,他表达了自己是如何迷上某个偶像的,并讲述了看到偶像在台上如精灵般轻盈跳舞时,他对自己生活的沉重感。

这本书将粉丝与偶像的关系描述得相当浪漫,而这种浪漫的想象在许多粉丝心中都存在。他们喜欢的,始终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某个团体。这个人可能因为某句动人的话或一个细微的动作而吸引了他们。近年来,选秀节目大火,有些选手就是因为台上精彩表现或一句话,从下位圈跃升至上位圈。粉丝们被这些微小而契合的元素打动,愿意为他们付出,这就是情绪价值的体现。最近甲子园又开始打了,想起2018年的金竹农。这支球队算是当地的强队,却很少打进甲子园,但主力投手吉田辉星带领球队一路杀入决赛。这个故事恰恰像是刚才提到的那种“下课上升”,虽然最终败给对手,但在颁奖时的那道彩虹将金祖农辉映得非常浪漫诗意。

作为棒球粉或可能之前不了解甲子园的观众,听到这样的故事,常常会觉得这就像漫画情节,甚至是编小说都不敢写的细节。这不仅打动了人心,更是深刻地触及到内心某些共鸣点,涉及人性和关于成长经历的深刻理解。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共鸣,粉圈才能够将粉丝们凝聚在一起。我们这个年龄的男性在讨论这些日子时,常常会认为追爱豆实际上是原始的荷尔蒙崇拜的延伸。然而,今年我在观看日本篮球比赛时,对何存永辉的表现感到深深吸引。一旦这种吸引人心的故事具备了强烈的成长背景,人们会被这种成长所吸引。正因如此,许多人喜爱动漫,之所以如此投入于偶像的故事,正是因为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成长,这种体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会被触动的。

根据老冯之前的运营和公关经历来看,如果这个冰冻运营确实有粉圈的话,你很可能是粉头或者宣传部部长的角色。你去帮助他在大陆或者日本的圈子里面进行运营,我相信你绝对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当然,如果有人愿意看重你,我也是非常乐意的。不过,我觉得运营的活动有时候其实是一个相对后置的行动。我们会通过一些总结出来的规律和运营手法来进行操作,但事实上,最高级的东西往往是自然地延伸出来的。原生的元素是非常强大的。

刚才听欣欣讲起,例如TFBOYS和一些韩团,我相信他们一定具备那种很原生的东西。做这些事的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是某种公关技巧,也未必知道要为自己设计个人形象,出发点也许并不是那么复杂,最后却达到了这样的效果。顺着老冯的话题,我想请教欣欣,关于粉圈这个词被偶像圈和娱乐圈广泛知晓后,如果要再造一个新的偶像,你会先用粉圈的套路将这个偶像包装成一个更容易吸粉的人设吗?还是说无论如何,结果最终还是要看这个偶像本身是否具备吸粉的能力?这其实有点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我想知道真正的粉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我觉得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粉圈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如果我想捧新人,按照之前的模式操作确实是比较简单的。比如说,韩国有一家公司叫SM,他们捧新人的方式非常有名。之前聊到东方神起、Super Junior和H.O.T等男子团体,它们在人数、风格和人设上都是不同的,但是都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接下去我开始讨论EXO,这和前面的团体概念又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娱乐公司更像是内容的生产者,他们需要考虑推出新产品时的概念以及包装方式,让观众感觉这些新偶像特别有趣。

EXO采用的方式是超能力这个概念,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超能力,并且他们被分为两个星球,形成了完整的故事线。这个故事在他们出道之前就已经建立,粉丝接受这个故事并将它与真实的人物相匹配。由于他们是偶像,必然要参加各种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设定的人设行事,他们的真实个性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暴露。这是一个需要共同创造的过程:粉丝对他们的理解、公司对他们的定位,以及偶像自己对自我的认知,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偶像的形象。

在偶像团体解散后,粉丝应该如何面对这一现象呢?我认为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今网络如此发达,虽然我们常说偶像无法完全融入粉丝圈,但总会有这样的规定:偶像不能每天盯着粉圈的动态,他们需要专注于自身的成长。然而,偶像刷抖音时不可避免会看到关于自己的评论,这些评论无疑会对他们产生影响。那么,接下来这些孩子们将成长为怎样的人呢?这仍然是个未知数,他们能吸引到多少粉丝也是未知的。现在,第二代偶像团体已经被称为中国顶尖男团,发展势头良好,而第三代偶像即将出道并举办演唱会,粉丝们为他们打拼已有七年之久,这一过程的漫长和辛苦可想而知。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行投票,花钱购买偶像的周边产品,评选销售额的高低。假如某位偶像一直处于第二的位置,突然掉到第五,那代表着他心理上的落差。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成长道路,究竟谁能成功,这就变成了一种不可预测的玄学。不过,市场的确验证了某些偶像具备了商业价值。这让我想到了作为经纪公司除了偶像本身需要面对的情绪,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又是如何考量的。比如,孩子的学习和升学压力,是否会与其他普通孩子有区别?对孩子来说,从小到大都在练习唱歌和舞蹈,他们几乎没有足够的时间待在校园里,难以享受同学间的互动。而学校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一个小舞台,在这种环境中,他们不仅仅是学习课程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

然而,对于这些偶像来说,他们在社交能力和应对挑战方面也许会遇到困难。虽然不乏有些偶像在学业上做得优秀,成功考入高等院校,但也曾出现某位成员高考失利,被网友嘲讽。作为粉丝,我可以想象他在考试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毕竟他在公司塑造的人设是一个学霸。这种强烈的反差会让他倍感崩溃,但值得庆幸的是,他选择复读并重新考上了大学。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三代偶像,他们同样面临高考的挑战,可能这一年决定不参加考试,但未来究竟会如何走呢?

在养成系偶像的商业运作中,他们在成名前是否能获得一定收入也是一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