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识为资本的价值逻辑看世界,王欣欣和梁文峰这些年轻创新者是否是我们教育系统应当培养的产业家?这不只是因为他们这两、三个人能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至于硅谷为什么会成功,实际上是因为它存在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我们所推崇的“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文化,对创业并不利。当前,90%的教育模式主要培养专才,但未来社会更需要的是具备创业精神的人才。只要生态环境打造得好,这些有潜力的人才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也许未来有很多人并不需要专攻政治等学科,只需专注于某一深思熟虑的领域,许多学校都会乐意授予他们荣誉学位。真正重要的是个人的成长,而不是所有人都聚集于清华北大,最终迷失在无谓的竞争中。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知本论》,我是冰姐。在新一轮科技创新中,科技正逐渐成为未来核心竞争力,学校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创新土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包括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挑战。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该如何考虑与产业的结合,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呢?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很高兴请到了西江六五普大学的执行校长西游敏老师,期望结合他的教育思考,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以及对成功的理解。
接下来,让我们请习校长和听众们打个招呼。习校长表示,各位听众大家好,非常高兴能一起探讨教育问题。如今,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痛苦,家长也因焦虑而不知如何选择。在中国出现的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尤其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与挑战之下,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优点,同时也面临着对学习、人生和生活带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可能是坏事,也可能是好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处理。这其实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您所言,人工智能几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习校长在思考未来教育时,始终专注于一个问题:我们要为未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提到,未来的教育需培养更多的产业家。随着AI应用的普及,以及年轻创新者如王欣欣和梁文峰的崛起,人们曾经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马斯克”,是否得到了回答?他们能否成为未来教育所需的产业家?实际上,DeepSeek在提升中国人对AI竞争信心方面的贡献显著,也进行了AI知识普及,帮助更多人能够尝试和学习AI。
然而,虽然DeepSeek带来了科技的科普,但目前尚不能国家变革观念,许多人仍未能在思考和行动上产生实质性的转变。很多成功案例,无疑能刺激一部分家长的思维,但整体上,改变依然有限。大多数人或许仍在传统思维框架内苦苦挣扎,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能够释放个人潜力的教育形式。中国目前虽然有些年轻创新者涌现,但以14亿人口相比于美国的3亿多,显得人选仍不足。这表明中国的创新环境尚需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的活跃度直接影响人才的涌现。因此,各地应该加强政策支持,以@Enable为导向,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
实际上,现实中所实践的并非“行行出状元”。成功的概念过于单一,以至于很多优秀的学生纷纷选择去考公务员,许多人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去追求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可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呢?在几亿人中冒出来两三个人,值得骄傲吗?真正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如何快速改变制度,让更多人能够释放他们的潜能。因此,我一直在呼吁成功观念的多元化。
比如,美国硅谷的原始创新,许多大突破性的创新往往来自那些年轻人,他们在条件艰苦甚至比较差的车库中,围绕自己的兴趣奋斗了五年、十年,最终推出震惊世界的产品。反观中国,又有多少家长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去追随梦想?缺乏这样的土壤和环境,今天即使冒出了一两个人,这样的情况依然显得过于稀少。中国本应有更多人获得诺贝尔奖,有更多人进行原创性创作。现在的中国社会,需要的是成功观念的多样化和对年轻人的包容性,允许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将他们逼迫成我们成人眼中那种标准的成功模样。
最近,我对一些学生强调,绝不要过分地聆听老师的教导,而要独立判断。否则,他们很可能会成为老师手中修剪的树木,而不是自由成长的生命。在计划中的修剪中,可能会扼杀其创新和个性的发展。虽然我见到了几个人的成功,但这样的数量仍然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建立更宽泛的成功观念,将一项想法变为现实,这才是真正的成功,而非千军万马都涌向清华北大或公务员体系。各条道路都有可能通往成功,这是我想要强调的教育问题。
当谈论到人才时,必须承认人才有各种类型,他们之所以能冒出来,与所在产业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关系。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比如我刚来到苏州时,苏州的公益园区被称为东方硅谷。当我们认真研究硅谷成功的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创新的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尽管我们拥有各种元素,例如大学、银行和咖啡馆等,但我们缺乏沟通和环境的建立。在硅谷,很多公司创立之初并未将自己的目标设定为做大,而是关注创新和实现点子。反观中国,许多企业在一开始便设定要做成巨头,最终却发现难以承担这样的目标。
因此,多元化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我为苏州的园区命名进行了调整,“中国人的智慧如水”更符合我们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我们努力制造一个可交流、可创新的土壤,而且在建立咖啡馆和创新空间的过程中,开始了文化的改变。这种变化虽然进展慢,但并非没有希望。我们希望通过西夏利普等方式,打通政府、产业、社会和学校间的壁垒,利用数字化智能平台构建创新生态,真正实现国家提倡的科技、人才和教育的共同创新。这正是我所认为的核心问题:成功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个别人的冒出。
我希望大家能够反思,尤其是每个社会都需要看到对生态的重视。人才的多样化、追随兴趣的种种可能性,必定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中国本身具备极强的潜力,只需为其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创新和技术得以实现。我坚信,这将是我们未来的美好愿景。
转型的目标在于建立一种围绕个人兴趣和个性化驱动的终身学习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成功和多元化的概念也日渐显现,这种包容支持的生态将涌现出更多各种类型的人才。正如刚才所谈到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不尽相同。多维度的个性与兴趣驱动将促成多种不同的人才涌现,其中包括专才。
专才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展现出浓厚兴趣的人,他们在其他领域可能并不感兴趣,但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价值。然而,如果专才缺乏深度造诣,80%的人都可能被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所取代。因此,基于专才的专业精英教育迫切需要转变与升级。其次,创新性人才不仅在某一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同时能够与他人合作,理解整个行业新兴机遇,进行跨学科整合。这样的创新人才,实际上我们称之为创业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行业背景、创业精神以及一定的专才素养。
当前,中国需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他们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将自己的特长与相关专业人才有效整合,推动事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需要产业家,他们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能够跨越企业与部门边界,整合相关要素,为创业型人才和专家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以释放他们的创新潜力。产业家强调的是在整个产业和行业范围内制造生态,而不仅仅是围绕自身企业运作。因此,产业家必须具备互利共赢的心态,以促进更多人参与共同获利。这是我们对产业家的核心理解。
在苏州工业园区,我们建立了八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