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欢迎大家收听本周的数据会说话。感谢各位的耐心守候,从本周开始我们将恢复更新这个播客。去年我们进行了几期试水,得到了很多支持和鼓励。其实当时就应该一鼓作气继续下去,但由于过去半年实在是太忙,所以拖到了现在。关于这个前言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正题。本周的话题是收入。
收入自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关税战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主流舆论都在讨论如何扩大内需。扩大内需除了要增加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更重要的是让普通人有钱消费,敢于花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扩大内需显然与收入的增长和再分配密切相关。然而,收入本身又是一个模糊而敏感的话题。我们可以在各种网络平台上看到,比如天才少年起薪百万,万柳书院的少爷小姐,以及许多网络红人,一次性补税的金额可能超过普通人一生所能拥有的财富总和。
这些现象展示了我们时代的许多特征。互联网放大了超级个体的影响力,使他们几乎不依赖社会分工就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并将这些关注转化为财富。言归正传,为什么何同学的微博能引发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响?坦白地说,这其中没有违反公序良俗的内容,但许多人表达了强烈愤怒,原因之一就是何同学的微博展示了一种精英的傲慢。精英们往往不愿承认自己的优势来源于家庭背景或时代的红利,而是将其归因于个人努力。因此,我们在讨论收入时要深入分析背后的根源,避免陷入肤浅的看法。
接下来,我将讨论收入的统计问题。大家可能在不同平台上看到过许多关于收入的数据或结论,但这些数据的定义可以宽也可以窄。如果我们广义地说,股票投资、房屋出租收入、主播的打赏等都可以算作收入。但是,这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工资收入是不太一样的。此外,躺在公积金账户里的钱,或是养老账户里的钱,都可以被视作收入。若从狭义上说,扣除五险一金或个人所得税后的工资,则被认为是“真实收入”。
在统计收入时,界定的标准往往截然不同,我们即便使用权威的数据源,其发布的数据口径也未必一致。今天,我会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的数据,并尽量明确所讨论的收入范围。我们通常看到的人均收入统计,例如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其中不仅涉及平均值本身的计算问题,还有分母的选择。比如,是选择劳动力人口还是总体人口作为基础,这会影响最终的统计结果。因此,在讨论中国收入问题时,务必要明确你所讨论的“收入”具体指什么,所用的分母又是谁。
那么现在回到本期标题所提出的问题:中国月薪过万到底有多难?我向DeepSeek和豆包询问了这个问题,要求他们提供尽可能权威的数据出处,并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以给出一个可信的答案。
因为我要求数据出处,又需要进行交叉验证,所以两个大模型给出的回答都比较长。我将结论部分挑出来给大家念一下。首先是豆包的结论:在中国,月薪过万的人数在2200万到3500万之间,占总人口的1.57%到2.5%。这一群体高度集中于一线城市和高附加值行业,反映出经济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性。如果我们以严格的工薪阶层作为统计口径,那么这个比例可能会下降到0.61%到1.28%。理解数据差异的核心在于明确统计范围和收入定义,避免单一的数据来源和片面性。这里其实涉及到我们刚刚讲的两个问题:第一,什么算收入,第二,谁是分母。我们可以记住豆包给出的范围2200万到3500万,如果取中值,那就是3000万左右,大约占总人口的2%。接下来,我们再来看DeepSeek的结论。
DeepSeek的分析显示,保守估计在中国月薪稳定超过1万元的实际就业人口大概在1000万到3000万之间,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7%到2.1%。在这些数据中,核心依据包括税务数据、学术修正,以及高薪行业(如互联网、金融、科技等)的从业人数。值得注意的是,月薪过万的人在区域分布上超过80%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省会城市,而在农村及三四线及更低线的城市占比极为有限。因此,相对而言,DeepSeek的结论会更加保守一些。3000万人是一个上限,而下限可能是1000万人。我仔细审视了DeepSeek的思考过程。他对于月薪的定义很深入,考虑了是否该包含各种经营性收入、资本性收入等。因此,推算出的数字相对较为保守。不过,无论是豆包的回答还是DeepSeek的回答,我们其实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可以记住3000万和2%这两个数字。
实际上,即便是在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城市,月薪过万的仍然是少数人,并且这些人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中。我们暂时不急于评论,因为这个播客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的核查和验证,而不是时事评论。我们希望通过数据讲述一个好故事。关于收入的话题,我们在各种营销号上能看到大量内容,其中关于月薪过万的人数有时会故意被夸大或缩小,相关内容可能成为大模型的输入,甚至大模型本身也可能虚构数据源。因此,对于大模型在这类话题上的结论,我们需要保持格外谨慎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来审视3000万这个数字是否靠谱。从三个数据来源来看,首先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大家耳熟能详的指标就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统计口径上来说,这里的收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涵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例如,这四类收入分别是上班挣的钱、开店挣的钱、出租房屋挣的钱,以及领取的养老金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对象包括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总人数超过7.5亿,占总人口的52%左右。剩下的人可能已经退休、在校学生,尚未进入劳动市场。因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的分子包含了各种收入,分母则包含了所有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均值高于中位数34707元,大约理解为35000元。均值与中位数的差距,表明高收入群体拉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值。此外,这里提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为单位统计,肯定不是月收入。如果将其除以12,那么每个月的均值是3400多元,中位数不到2900元。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三口之家,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计算,每月家庭收入实际还不到1万元。
请注意,这里的“可支配”是什么概念。因为我发现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我们刚刚提到,可支配收入包括四类: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然而,后三类可能有成本支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经营性收入,如果你开店,可能需要进货,还有设备折旧等,因此经营性收入需要减去相应的成本。可支配收入等于工资性收入加上经营性的净收入、财产性的净收入和转移性的净收入。换句话说,可支配收入中会扣除后三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但并不是扣除了生活成本之后的收入。
我之前听到有人说,可支配收入是否指我拿到手的一万块钱,交完房租及其他消费后所剩的钱。实际上,可支配收入并不是指扣除了生活支出之后的金额。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而言,可支配收入就是工资收入。因此,在理解了这个统计口径后,我们再看看一个三口之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乘以3,一个月总额也不到一万块钱,实际上2900乘以3不超过9000块,这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情况。
当然,统计局还会公布一些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的统计数据,比如分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按照家庭收入的五等分(20%、40%、60%、80%)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大家可以在统计局的网站上下载到。此外,人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