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对话单向空间:不止于做中国的茑屋书店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单向空间不仅是一家书店,而是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的品牌管理公司,致力于营造独特的文化公共空间。
  • 2.书店的盈利模式并不单靠书籍销售,还需要结合多样化的业务,如餐饮和活动,以达到可持续经营。
  • 3. 随着年轻消费者对归属感和身份标签的需求增加,单向空间通过策展式零售吸引顾客,成为城市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
  • 4. 单向空间在内容输出方面相当成功,通过合作与品牌赋能,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组合盈利。
  • 5. 书店不仅提供书籍和活动,还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和社交空间,以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渴求。

我希望这家店像一本杂志一样,具有可阅读性。书店的存在不仅是商业行为,它还蕴含了某种城市的归属感,体现了文化生活的本质。在保持原有群体所做事情的核心不变的基础上,我们能否从商业角度探索更大的可能性?这既需要对世界有强烈的价值观和坚持,同时也需要尝试以更广泛传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受到影响。

大家好,欢迎回到《品牌消费官》,我是Leo。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品牌是单向空间。对于不熟悉单向空间的朋友,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它是著名知识分子许志远所开的书店,许志远也是《知识分子131》的出品人。去年,我带朋友参观了他们在北京的弹鼓店,并在那里举办了一场活动。平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在杭州的两主店逛,因此对单向空间充满好奇。我想知道,书店真的能挣钱吗?作为文化人和知识分子,许志远是否能够在商业方面取得成功?单向空间究竟是什么样的业务?

在单向北京的朗源店,我采访了他们的管理合伙人、文化空间事业部总经理吴彦平。他是单向空间的亲历者,见证了从圆明园小书店1.0时代到如今连锁空间2.0时代的成长。这次录制,加上之前的参访,让我对单向空间及其书店和空间运营的生意有了更多的看法与认知。首先,单向空间之所以被称为“空间”,是因为他们非常认真地在运营城市的文化公共空间。每一家门店都是为本地居民和周边文化社区量身打造的。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他们的商业化条件要求非常高,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像其他连锁书店一样快速扩张或低成本运营。

其次,单向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或书店,更是一个强内容输出方。通过《知识分子131》的成功及其他文化产品的推出,他们代表着当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之国,拥有时代精神和理想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品牌梦寐以求的身份标签。这也是他们正在尝试为品牌提供的一种价值赋能,所以他们将自己称为品牌管理公司。

此外,近年来策展式零售的兴起和网红打卡现象,显示出年轻消费者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上,对归属感和个人身份标签的强烈需求,这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最后,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分享你对单向空间的看法。在你心里,单向空间是怎样的一家书店?现在话不多说,请吴总给大家打个招呼。

大家好,我是小吴。单向空间其实远不止于一家简单的书店,所以我们不如一开始就讲讲它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正在做什么业务。这个问题很大,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之前的简单定义是,最早的1.0时代是一个书店,而到了2.0时代,它更像是一家以原创内容为主的文化创意机构。从非官方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它更像是一家以文化为内核的品牌管理公司,可能会涉及很多创意和相关工作。

具体说到我们现在的业务,可以分成几个板块:首先,书店部分,我们目前在国内有六家书店,海外在东京还有一家。这是单向空间一直以来的核心业务。从开始到现在,线下的运营不仅有书店,还有两个小酒馆和去年与弹鼓合作的单向酒店。除了书店,另一个重要的品牌是“单独”,它主要以出版为主,与许多青年写作者合作,也包括大家熟悉的班宇和盛宇涛老师的书籍。这是一个出版机构。此外,我们还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APP,以及一系列的MOOC课程。

在整体的线上板块,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渠道,我们也是友赞的合作商家,做自己的文创产品,例如大家熟悉的“单向力”。我们的业务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当然,最重要的板块是《知识分子131》,这几年除了节目本身,也与品牌产生了各种关联的合作。

关于单向空间最早的开业时间,确切来说是在2006年1月1日,注册日期是2005年。我们位于北京圆明园东门的北十二间建筑群中,回想起来开业的过程还是挺特别的。我们希望在城市中为人们创造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我便和他聊起了曾经的往事,感慨万千。十几年过去,时光真的飞逝。当年我们店里没有卫生间,我常常去他们那儿上厕所。回想起那段时光,虽然他的书店看似小巧,但老许、雨薇、张帆他们其实是这家书店的核心联合创始人。他们并没有将这家书店单纯定位为土著零售,而是将其定义为城市的公共空间。那个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就是每周末举办文化沙龙活动。大约在18年前,北京这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参与这类活动的地方大多是大学,去书店里听讲座的人则寥寥无几。然而,大家始终坚持开展这类活动,直到现在,各家店仍在继续,每周举办两到三场活动,时间一久,活动的次数也累积到了上千场。

当时正好有许多周边的大学生聚集在这个圈子里,因为书店旁边就有清华、北大等高校。周末的时候,他们常常聚集在这里,因此有个流行语就是“要么在丹项街,要么在去丹项街的路上”。媒体对这家书店也给予了“京城思想策源地”等标签。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早期的线下活动和社群运营模式,实际上是非常典型的社群运营。只不过那时候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短信,微信和微博还未出现,依然停留在博客和门户网站时代。而书店的主营业态则是图书和活动,大部分活动本质上是免费的公益性质。在这些文化活动中,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我们称其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正是因为大家都参与其中。

关于观众的构成,其实书店的受众一直是一个难以定性的问题。听到你的这些描述,我不禁思考,是否可以把这些顾客称作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类别作为主流受众。当然,丹项的这一部分受众是无法否认的,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家庭用户逐渐成为了主要的客群,特别是在儿童阅读方面的增长非常明显。我们在猫里开过店,曾经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经营了一家著名书店,开了整整12年,直到去年合约结束。

实际上,现在的店面都是独立的建筑,特别是在特殊的地方,而很少在商业综合体内开店。这一方面是基于我们的运营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单向的店铺是非标准化的,虽然它们在形式上有连锁,但并不是单纯的复制。每家店的大小、形状和定位都有所不同,服务的客群也大致相同却又各有不同,因此对运营团队和内容生产的要求极高。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运营这些店,考虑到我们的主要几家店与阿南亚关系密切,我在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些优势。

我们认真做好这个品牌后,将之前的工作几乎都收掉,全心投入这家公司。于是,我们进行了更名,将“单向街图书馆”改为“单向空间”。在此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多个新动作,比如推出了App和微信公众号,并开始做产品。经过一两年后,131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比较正式、声量较大的动作,我觉得它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转折点。大约在2014年,我的理解是,这过程就像是给同一群体输出了更多形式和载体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实物的文化周边产品,都呈现出这样的定位。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大约从2016年开始,以131为契机,公众对这家公司和业务的了解逐渐加深。我知道,第一季刚开播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后来节目热度逐渐上升,这对单向空间及其书店、线下空间,甚至其他媒体业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确实很大,我赞同你的看法。131让单向空间从一个小众文化品牌变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主流品牌,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的积累。刚才提到的第一季上线时关注度有限,尤其是我个人记得某一期与马东相关的访谈,那期是在第二季。尽管当时的关注度有限,但仍然吸引了一部分文化群体。

随着许卓云老师那一期的播出,大家对他的整体认知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17年之前,关于家国情怀的讨论引发了众多感触。这之后,通过一些明星的加入,节目知名度显著提升,我个人的感受是,在后续的几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