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前,你不会知道这些|20年ICU医生的真相【薄世宁X姜Dora】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医生在重症监护中不仅仅是救治身体,更要关注病人的心理健康与情感支持,以实现全面的康复。
  • 2. 在面对生死时,患者和家属的选择和价值观可能截然不同,这反映出人类对生存与爱的不同理解。
  • 3. 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对年轻人患癌风险有显著影响,保持积极心态和健康行为尤为重要。
  • 4. 生活教育应引导年轻人珍惜生命,并通过医生的分享帮助他们理解生活的真谛和面对困境的勇气。
  • 5. 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注身体健康,是实现更丰富人生的重要方式,应优先照顾自己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人。

死神面前,我们人类的努力似乎就像飞蛾扑火。假如能够以一命换一命,我们不禁想要追问:生命的意义何在?在儿童医院的天台上,总是看到排成长队的父母,有的人怀孕了,面对这样的处境,男友却说“不要”。此时,她逼迫自己说:“如果你不要我,我就跳下去。”最终,还是选择了跳下去,导致了身体的损伤。年轻人为何会得癌症,这就像恶魔抓住了你。此时他面临两件事:死亡和痛苦,你会选择哪一个?人在濒死之际,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为生命而战,那你还有什么理由去践踏自己的身体呢?在你们看来,是否要真正地爱自己呢?

大家好,我是ICU医生博士宁,我今年50岁,老家在河北邢台。除了做临床工作之外,我还非常喜欢进行医学科普教育,迄今为止我已经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书名为《博士年医学同习讲义》,第二本书是《秘境学员一线》,还有《我不放手:ICU生死路》。在ICU里,我见过许多年轻的病人。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年轻人,只有二十出头。记得她是由警察送来的,和男朋友在楼上争吵,怀孕了,却被男生拒绝。说是自己还是个孩子,无法承担养活孩子的责任。临近绝境,她选择了轻生,但幸运的是孩子还活着。后来,这名年轻人的状况逐渐稳定,然而她经常在病房里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她甚至曾经咬伤护士的手,表露出不满,并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挑剔。没有人给她交住院费,她的男朋友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逃避,甚至将手机注销。最终她的父母也对她断绝了关系,宣称不想再管她。她孤独和无助,一个人被留在了医院中。当我们下去打饭时,发现她需要有人关心我们便尽量照顾她。可是,接连几次给她打的饭,她都表示不好吃。她曾对我说,想要更好的食物,却同时在心底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这样看似简单的愿望,却隐藏了深刻的痛苦。

有时我会开玩笑说将来的孩子可能会在医院工作偿还奶粉钱,但她对此并不在意。她只是想要逃避,想要回到过去。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渐渐长大,那时我只想逗她开心,让她再抱抱这个孩子。可是,医院的生活并非长久之计。后来,医院联系了民政部门,尝试和她的父母沟通。最终,她的父母接纳了她,她也开始想要回归家庭。我在反思这个病例时,意识到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不仅仅是救命,更是救心。我们可能在最开始就应该引入心理援助,以尽早帮助病人解开心结。

而所谓的和解,往往是在历经磨难后无奈接受的一种选择。我们医生虽然能治好病人的身体,但真正改变命运却是微不足道的。值得庆幸的是,她经历了这场波折后,或许未来不会再重蹈覆辙。另一个年轻人在急诊时,坚持坐着,面色苍白,嘴角流出粉红色泡沫。我们都知道,心衰病人出现这种状况时已是危险之际。经过三天的治疗,他的情况好转,但在查房时他说出想要出院的愿望。我怀疑是我们的话语或者照顾上哪里不妥,但他却冷静地告诉我:他只是想出去,似乎早已看透生死。

他提到家庭为他花费了几十万,心痛于无法再让家人为他忧心。他希望我们能让他回归自由。我决定去和他的父母谈谈。而当我告诉他的母亲时,她却毫不犹豫地表示:“要坚决治疗。”得知为了看病他们甚至卖了房子,他父亲则立刻反驳:“为孩子看病卖房子有什么问题?”这种执着让我感到震惊,也让我开始反思:每个人在面对生死时的选择与价值观是多么不同。

因为本身看病就医、肿瘤治疗已经让这个并不优渥的家庭非常困难,常有人说你怎么还好意思带句话零花钱抹在脸上。然而,终于有一天我想清楚了,作为一个24岁的孩子,暧昧是多么正常的事情。他在暧昧的时候,说明他心中有希望。最终,某一天他突然觉醒了,成长了,并表示愿意为家庭省钱,但这种成长反而让我们每个人感到心痛。人生中最让你刻骨铭心的,往往是两件事:一个叫做痛苦,另一个叫做希望。而这两者实际上又是一回事。

医学到底能提供什么?此时我们人类的努力就好比是扑火一般。以实用主义的色彩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并不值得追求。其实,终极的困局有两个:疾病和死亡。人类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是我在死亡面前没有方案,被死神紧紧扼住喉咙,感到窒息。实际上,医学常常给病人争取时间,让他们在这段时间内思考未来以及如何与命运达成某种和解,让死亡来临时不再那么绝望和痛苦。最终,这位病人在出院转院后又过了几天,因为已经是晚期,痛苦加剧,估计是脑内的转移灶又扩大或内出血了。尽管家人听从他的意愿,没有带他回ICU,最终他还是去世了。

面对这种病患,最终还是会死去,我不知道你是否会因此心中有阴影需要去消化。我并没有阴影,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次不可置疑的生命体验。然而,当我回想起来时,还是不禁落泪。在这个职业中,能过得了自己内心这道关就足够了。这个关卡就是,在治愈每一个人的时候,我都会尽我所能,不放弃对每个人的希望。接下来我们顺着这个话题聊一下:人在临终时,身体会有何反应。在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位38岁因车祸导致创伤性大出血的病人。正常情况下,主治医生是不需要一直陪伴病人进入ICU的,但这位哥哥我一看就知道他的病情非常危急。

他向我表示手术做得非常好,所有能结扎的血管我都结扎了,但还有许多创面的渗血。这时我能做的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拼命给他输血、输新鲜血浆、红血球及一些凝血物质等,因为38岁实在太可惜了。然而,到了晚上十点多,病人已经抢救两个多小时,血液耗尽,一滴血都没有了。我打电话给血库请求再给我一些血,但对方回答说真的没有血了,现在还有一个产妇需要抢救。我感到无比失望,明明抢救已进行得如此努力,却仍然无能为力。

正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突然,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了——他的血压开始下降,而我发现出血似乎也停止了。我起初以为自己看错了,于是叫来所有人确认,结果发现出血真的止住了。这表明,人类在大出血时,血压会下降,以将有限的血液流向更重要的器官,如心脏和大脑。这时候,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为我们努力。临近死亡时的生理现象只是极限反应的一种表现。比如,女性在临产前,血液的凝血指标会急剧上升,就是为了避免大出血。还有一些女性在孕早期会出现剧烈的呕吐,这也是人性自我保护的表现,减少有害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同时,如果关节老化不稳定,身体会出现骨刺。很多人认为骨刺会导致疼痛,但实际上,骨刺的出现是为了增强受力面积,从而减轻疼痛。这些都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修复机制。熬夜和抽烟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尤其是熬夜。许多人认为睡眠只是休息,实际上我们许多修复行为在深度睡眠期间得以加速。此时,大脑的体积会缩小,为脑积液流出提供空间,从而让代谢废物和垃圾排出,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研究显示,能够好好睡眠的动物,更容易渡过感染关口。因此,睡眠是一种良好的修复方式。

人一天过得不易,各种细胞因为外界的伤害而不断突变,原因在于细胞分裂时出错。细胞每次分裂时会复制染色体,而这个庞大的工作量难免出错,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尽管这一过程让我们害怕,实际上基因突变也有其意义,适应环境的特性也会因此被遗传下来。

基因突变可能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当突变发生在关键位点时,正常的原癌基因可能会转变为癌基因,这通常意味着灾难的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分裂的次数也在不断累积,因此,许多人认为癌症的最大危险因素是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水不当、熬夜等。然而,我们要意识到,年龄本身就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活得越久,细胞内的压力累积就越大,基因突变的风险也水涨船高。理论上,人在40岁后患癌的风险会持续上升,但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也会得癌呢?主要有几个因素。

首先,运气会影响基因突变的发生。正如我所提到的,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是有几率的,这就像恶魔抓鸡肉一样,可能正好抓到你了。其次,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研究表明,饮用含糖饮料与早发型结肠癌有一定关联,尤其是年轻女性。此外,宫颈癌与HPV病毒也密切相关,病毒或细菌的攻击会导致细胞受损,从而加速突变。这种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加。最后,大约5%的癌症风险是遗传的,特别是有家族性的腺瘤性息肉。当然,性格和情绪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当我们情绪压抑、沮丧时,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会因此减弱。

在此情况下,长期抑郁的情绪可能会降低免疫力,从而更容易导致疾病。因此,快乐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需求。比如,人和动物之间的相处,会展现出一种温馨的生活状态。当与宠物相处时,我们不仅能收获情感,还能通过遛狗、养猫进行身体锻炼,研究发现,与宠物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而且,人与宠物间的细菌交换,有可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然而,年轻人的生命教育仍显不足。许多人认为生命教育只是课堂上的道德说教,然而这远远不够。生命教育应更深刻地引导年轻人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在这方面,医务人员的分享和引导可能是不错的补充。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医生,我见证了许多生死,因为我认知到爱自己意味着学会珍惜生命。例如,我曾遇到一个父亲带着孩子来看精神疾病,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这位父亲不幸猝死在街头。那一刻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在抢救无效的情况下,警方介入了此事,而孩子的情绪更加复杂。可想而知,父亲的汤面与一些生活物品象征着生活的底层,而孩子在极度无助中只能自言自语。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要记得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这些经历,我意识到真正的爱自己,是在于勇敢面对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以及珍视与他人的每一次互动和情感交流。

她的父亲带着六万元,后来给她家里人打了个电话,村里的邻居和村干部就说,这个中年人一早就发现自己经常胸口疼,但从来不舍得给自己看病。他把这六万元全都留给了孩子,这是他一辈子的积蓄。之后,村里的人带着骨灰将孩子送回去。其实,讲这个病例是为了反映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父辈,有时可能会忽视自身健康,而是想方设法将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然而,这种天性的爱并不总是理性的。

比如,在飞机上,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首先应该给自己戴上氧气面罩再给孩子戴。但这点很难,会让人觉得不自私吗?为什么不先救孩子呢?其实,错误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一旦局势突变,自己昏迷,就没有机会生存,更无法救助孩子。为了救孩子,必须先活下来。我们有部电影叫《误杀2》,由陈慈生导演,在影片中提到:“如果能一命换一命,儿童医院的天台上全是排队的父母。”但事实是,很多情况下,牺牲自己并不一定能救孩子。因此,真正的天性之爱不是理性之爱,关键时刻,首先要学会自救,关注自己的健康,才能有能力去照顾更好的孩子。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他人的现实困顿和认知局限。通过这个病例,我想探讨的是理性的爱。面对困难,关键是能生存下来。有些顽疾目前没有好方法解决,那就要保持希望,给予时间。您让我有了新的视角,无论是视野还是个人成长的角度,我意识到自己在身体健康上的关注依然不足。总觉得身体只是个工具,用来工作,但其实,一切都是为了让身体更加舒适。为了精神上的追求,我常常忽视健康,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外面的努力,赢得的名誉、地位和财富,归根结底的目的是为了让生命更丰富。

在平时的访谈里,我尽量和嘉宾进行双向交流,但在访谈博士时,我却成了一个寡言的听众,因为我意识到在生死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轻薄的。我发现人类确实是矛盾的动物,为了活下去,可以不计代价,但活着的时候又常常浪费时间。我内心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热爱生命。什么是热爱生命呢?我还年轻,无法给出深刻的回答,但我还是按照本能做了一些事情。我搬到植物更多的郊区,主动联系老友,表示想念,开始在家做饭,研究怎样让饮食更加健康和开心。我为家人和朋友策划海边旅行和庆祝聚会,最近周末接受朋友的邀请,去山林里徒步,抬头看着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感到心灵的愉悦。我希望以后的时间能多些这样的体验。

以前我总觉得因为钱不够多,所以不能这么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很可能会越来越富有,但时间却只会越来越少,它无视你的贫富,持续流逝。如何利用生命给予的时间,才能觉得这一生不虚此行呢?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我很期待听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