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吸睛又吸金,自媒体做得到吗?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内容创作者需要在快速变化的社交媒体环境中主动制作内容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客户预算的变化,尤其是在抖音和小红书这样的高流量平台上。
  • 2.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内容输出的多样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创作者应积极参与到多个平台的内容分发中,以扩大受众覆盖面。
  • 3. 自媒体行业的竞争逐渐加剧,创作者应保持对内容质量的追求,同时在商业合作中寻找平衡,处理客户与粉丝的需求。
  • 4. 音频媒体如播客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和自由度,是创作者展现个性和思想的有效平台,相较于短视频来说,其内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 5. 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合作关系,创作者需要灵活应对客户需求,提高与品牌的沟通能力,以便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我想,天哪,你们给《奇葩说》那么多钱,甚至比我们多很多。对我们那么强势,而对他们却那么柔和。因此,在那个时候,我觉得作为内容创作者,必须要自己做一些东西。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做公众号了,我认为我可能比大部分博主有一点优势,因为我来自广告公司,所以我可能更容易理解brief。当时,一个campaign投放KOL的预算二三十万就能维持整个夏季的运作。现在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个五十万的抖音账号,谁会来投你?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甚至五百万的预算都不一定能运营好这些账号。我觉得抖音的阻碍确实蛮大的,可能因为它的流量确实很大,管理不过来。我希望那些平台,尤其是小红书和抖音能快速涨粉,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的商业价值巨大,直接可以带货。客户越来越多地问你,能不能便宜一点?那时的投放费是不是稍微便宜一点呢?

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在创作这件事情上,流水线的崛起是否让你觉得与创作的距离比以前遥远?其实我觉得并不会。商品和作品,在我看来是可以有明显区分的。哈喽,大家好,我是Bessie李茜凌,欢迎收听今天的备忘录。今天只有我一个人,不是单口,而是我一位嘉宾。这个嘉宾其实是我们一直想要认识的人。我们终于在上次的CPA Awards上见到了他。他不仅是个大V,还是跨平台多账号的大V。我想找他聊天的原因是,他和我有类似的背景,都是从广告公司出来的,但他的年纪比我小很多。转型后,他开始做跨平台多账号的网红,我看到他在这方面非常成功,所以我们一直想请他来备忘录上和我们分享一下,关于经营自己的网红账号,以及如何做到差异化的经营。

今天的嘉宾是基森东。哈喽,基森东你好!哈喽,Bessie姐你好,各位备忘录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基森东其实比我小很多,我感觉现在像是在和我弟弟聊天。其实我刚入行的时候,广告行业一定要关注Bessie姐。那是我活得足够老的时候,我记得微博刚刚兴起,行业里的KOL都在说些什么。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在环时互动,我的老板和Bessie姐见过面,这让我印象深刻。你的老板是金爷吗?对吧?我们叫他老金,你们叫他老金,我叫他金爷。基森东其实有非常多的账号,你能给大家说说吗?你有视频号,有B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知乎、YouTube、油管和小宇宙,现在还开始有自己的播客,有些自己的小号,所以你的账号一共有几个呢?

可以这么说,如果是视频类的话,我在各个平台都有。整体来说,主要有两个账号,一个是我自己的号叫基森东,这是我的个人账号;另一个是做街头采访的账号,叫“好吧”。此外,我自己还有一个小号,专门用来发表一些关于胡言乱语的见解,算是一片自留地的小号。我还有一个小宇宙的号,其实我们都是乙方出身,在广告行业里。你当时所在的环时互动在社交媒体领域算是先驱了吧?对,很早就开始做社交媒体的传播,并且做得非常成功。他们很多耳熟能详的杜蕾斯广告都是出自这家公司。对,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我们公司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办事处,我是在早期就进了上海的办事处,那个地方非常优雅,就在我们所说的梧桐区的小洋楼里。小洋楼很高,我们在五楼,环境相当不错,适合创意公司进行一些工作。刚去的时候,我们的团队大概只有十几个人吧,人数也不是很多。那时候我们服务杜蕾斯,主要是我们北京的同事在负责,而我则负责可口可乐的社交网络。我们在环时互动得到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我也非常幸运。在2012年或2013年,我们负责的可口可乐逆境营销campaign拿到了艾菲奖的全场大奖,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经过这次campaign,我觉得,哇,我就是要做社交媒体,我就是要做广告,我要好好施展未来,把自己奉献给社交媒体和创意行业。

那时社交媒体以文字为主还是说都已经开始有视频了?那时候基本上几乎没有视频,微博占据了市场,可能占了百分之八九十。后来,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情况才渐渐有所改变。我们确实有去投放一些KOL,那种投放的价格低得让人瞠目结舌。当时我们为可口可乐做的一整个campaign预算可能几百万,但对于所谓的营销号,整体预算好像才二三十万。我们能够投放的数量非常大,因为那个时候一个营销号的平均价格可能才三四百,最贵的也不过一千二、三百。能看到这样的价格,真的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尤其是有些号的价格达到了两千,我至今记得我们曾经投过的一个名为“英国那些事”的巨型IP,那时候的粉丝量非常庞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它。

当时的确有几百万了,但具体多少我已经忘记了。正好我一个在英国读书的朋友找到了他,问我们是否想投一个广告。我不太清楚价格,于是他竟然告诉我,他从未做过这件事情,也没有投过广告,只是在网上用爱发电,分享一些内容。他甚至没想到这些内容能有所收益。于是,他反问我,你觉得多少钱合适。我看他内容的质量很高,就说了一千块可以吗?他说,太好了,那具体要怎么做?我说我们可以给你一个方向,你写好内容给我,然后我们在指定的时间发布。哇,只用一千块就搞定了这个英国的事情。后来他写的那些公众号头条,不知道变成了多少万、几十万的流量。而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韩寒非常活跃,他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期间在网络上很活跃,还有与女儿互动等。他有一个账号,除了他自己的ID,还有一个叫亭林镇独唱团的账号,那个时候非常火,因为人人都崇拜韩寒。

我们可口可乐有一个活动,想送给韩寒和他工作室一些定制的可口可乐瓶,找到了我。如果他们发三条微博,其中一条转发,两条直发,我问多少钱。他们说不清楚,因为从未做过。哇,那真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我就报价2000块,他答应了。这种情况现在是完全无法想象的。环视互动是一个非常社交化的公司,我必须说,很多同事在上班的同时也在微博上是大V段子手,特别厉害。我们老板老金有时会说,这个活动随便投谁给他300块让他发就行,投放KOL的预算占比很小,更多的是我们为客户制作一些物料和内容,二三十万就能维持整个夏季的活动。

那个时候,活动大概持续两个月左右,真是难以想象。而且那时你们的工作帮助了许多微博的大号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赚钱。一方面,价格体系刚刚开始建立,另一方面,在整个活动中,我们的投放权限非常大。我觉得这也可能和环视互动当时公司的风格有关。记得一次跟老金去开会,我们去可口可乐,在会议室里恰好有一个热点新闻非常符合杜蕾丝的品牌形象。他打开电脑登录杜蕾丝的账号,自己就发布了信息。我现在完全无法想象,乙方可以如此自由地发布内容,甲方完全不干涉。当时的权限确实很大,很多内容我可以直接和创意沟通,想做什么甚至可以直接拍照投上去。那么效果也很好,现在真是完全想象不到的事情。

与可口可乐的这波活动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感受到自由创作的快乐。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逐渐面对了很多阻力,可能是预算问题、沟通问题等,各种原因让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后来我决定自己开始创作,那时其实心里蛮痛苦的。因为在环视互动之后,我又去了雅克互动,老板们都是我的恩师,关系很好。可到了2015年之后,做社交这一块越来越被动,许多创意无法实现,逐渐让我怀疑自己,觉得创意行业被削弱得很多,仿佛变成了服务行业。渐渐就不再像我刚入行时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

我当时服务的一个客户,是全国最热门的综艺节目《奇葩说》的冠名赞助商。我们一起去北京录制节目,客户与我们的关系很好,但明显能感受到与《奇葩说》团队的交流时态度的不同。我想,天哪,你们给《奇葩说》那么多钱,竟然对我们如此强势,对他们却如此温和。因此,我意识到,成为内容创作者或平台运营者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其实我已经开始做公众号了。2015年我开了公众号,到2016年开始写一些爆款文章,积累了一定的粉丝。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要把公众号做大,并没有想开公司或者做短视频的打算,但心里种下了一个萌芽,想着以后可能要凭自己的内容和创意来当家做主。

我认为,很多乙方都有这样的企图心,但能够成功的其实不多。在职时,我就开始运营自己的公众号,记得在2012年就有了公众账号,但那时还不太成熟,个人可以注册多个账号,推送内容也多。逐渐地,到了2014、2015年,公众号平台开始有了一些规范。可以说,2015年是大家纷纷开设公众号的年头,只要会打字的,都能有一个自己的账户,这就像以前人人都需要开微博、MySpace或者QQ空间那样。

在我早些年读书的时候,我就对写博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随意写一些东西。不久之后,有一些文章得到了不错的传播,粉丝也渐渐积累起来。相比现在,当时吸引粉丝的难度要低得多,人们看到有趣的内容就会主动关注。因此,那时候我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粉丝。其实我一开始是在微信公众平台发文,并不是从微博开始。创建公众账号时,我并没有明确考虑如何盈利,而是单纯地想写点东西。随着逐渐积累粉丝,我开始提升更新频率,后来望着自己的粉丝群,我意识到可以尝试更深入的创作。

那时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没有局限于广告。我记得当时写过一篇关于女朋友的故事,尽管是虚构的,但这种小说体裁在当时很流行。我也尝试和其他公众号互推,投稿到一些知名的公众号上。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是跟一个女友聊天,深入探讨汽车的话题,而这个话题也让我们收获了很多阅读量和新粉丝。

当我决定离开为他人工作的生活时,我的公众号已经积累了不少粉丝。在那个风头正劲的时期,公众平台非常受欢迎,行业内一些知名博主在拥有50万粉丝时就能获得投资,而那时市场对投资的热情高涨。虽然我初期也与合伙人接触了一些投资人,但因为我出来的时间是在2017年冬天,市场已经开始降温,所以最终没有获得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账号数量逐渐增多。整体规划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平台越来越多,二是账号越来越多。我最初专注于微信公众号,必然以图文为主,但后来我意识到,视频内容也必须被纳入。于是,我开始将视频同步到其他平台,例如微博、B站,以及逐渐兴起的抖音。从2018年开始,抖音逐步流行,起初只支持短视频发布,因此我们也在这一领域布局,让我们的内容多元化,覆盖多个平台。

与此同时,知乎也开始重视短视频,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小红书和YouTube也逐渐成为我们的分发渠道。由于我并不是仅在单一平台发展的博主,因此我尽可能把内容覆盖到主要平台,确保能触达更多的用户。虽然各个平台的内容表现会有所区分,但总体而言,我们的策略是确保进行多平台的内容同步。

现在的内容输出以视频为主,虽然平台的差异仍然存在,包括横向视频和竖向视频的差别,但我会根据各个平台的需求进行调整。而且我也发现,一个视频若在某个平台火起来,往往会引发在其他平台的热度同步,这也是对我内容多样化策略的肯定。如今,我的团队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大约有十个团队成员在为我的视频内容进行策划和制作,每个视频中也都有我参与。虽然我逐渐减少了街头采访的比重,但对内容的追求依然未变。

哦,对了,关于寄生动画的事,我觉得因为一方面我很累,另一方面我们对客户的沟通可能会导致他们分不清这两个账号的区别。所以我打算把采访的内容发给你寄生动画的账号,这样也比较好。不过我们这两个账号的定位是不同的。街头采访的话会有一个主持人,可能是我,也可能不是。我出去采访是没有脚本的,可能只有一个主题和大纲。而我自己的账号则可能会有逐字稿,拍摄时通常也是只有我一个人,所以这两者的差异化要让所有的甲方看到。

那么,这两个账号的订阅情况差别大吗?差蛮多的,我的账号大约只有你账号的二分之一不到吧。七圣冬主要的账号在微博上的订阅量是150万,但你说我最核心的平台,我也很难回答。有些朋友问我最重要的平台是抖音、B站还是其他,其实我觉得这几个平台的表现都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或特别不行的。都算是比较平均的。说实话,我希望哪个平台能涨粉更快,其实是小红书和抖音,因为这两个的商业价值更高,可以直接带货。

可能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抖音和小红书的价值更大。如果说我自己喜欢做内容的话,我更享受的是B站和微博,但这两个的商业价值相对较低,未必有办法。我可以问一下,现在橘生动画的号如果有品牌要合作,起跳价大概是多少呢?起跳价格其实是很低的,老实说,我的规格层次很多,因为我还有私域流量,还有可以让你发布的朋友圈内容。如果是图文在微博上,这个起跳价也简直是太低了。如果是抖音短视频,一分钟的话,费用就应该稍多一些了,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愿意投了。

说到这一点,我只能说大家都是各有困难。以前的经济形势可能还比较好,品牌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投放,尤其是那些大牌,比如世界500强企业愿意投放在最大号上,而不太会考虑一些小账号。但现在的客户越来越多地在问“有没有便宜一点的”,这非常直接。最早的时候,抖音和小红书没有那么强势,我们也是一事多份的报价:你投我一个视频,我把它发布到四、五个平台就可以。现在由于不同平台的属性,抖音变得很强势,他们只想投在抖音上,对微博不感兴趣,所以我们的报价也相应变化了。我们有基本的制作费用,比如投抖音加多少钱、投微博加多少钱,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再投公众号了,公众号的市场几乎崩溃了。这可能也显示了当前的市场形势。

对于公众号,我觉得仍然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去年四五月的时候,公众号的价值发挥得很不错,它依然有固定的受众。虽然这个蛋糕的整体市场小了,但做蛋糕的人也少了。我曾做过公众号,看到当时众多博主在你争我赶的情况下,粉丝变动很快,如今很多都不再做了。然而那些认真做的博主依然能够生存得很好。你最初的企图心是想不再做乙方,而拥有自己的自主权。现在因为业务增长迅速,规模也在扩张,你现在应该能养活一个十个人的团队,我相信你的年收入应该相当可观,说明有很多客户在主动找你。

那么在你所有的内容中,非商单的内容和商单的内容比例大概是怎样的呢?这个我可能没有具体算过。但当工作量很大的时候,广告的涌入迅速增加,像在年前的时候,我们一下子接了四个广告。我跟团队说,这样是不行的,粉丝肯定会取关的。我并没有设定一个具体的比例,像三比一或是四比一,只要基本没什么大问题,我们都可以接。至于我自己的内容,其实只要有热点,我就可以发出来,备忘录里也会有很多灵感。有时觉得某个点子可以写,就会直接发出来。因此,我没有设定固定的比例。

说实话,我的心态明显发生了变化。以前我对内容和平台有一种崇高的尊重,觉得这些不该被商单污染。我清晰地记得,早在2018年9月,我跟合伙人说,到了9月,我们一条广告都不接,给再多钱也不行。我们决定专注于内容,做几款爆款,过了九月双十一后会有更多机会。但现在想想,真的是太天真了。我更加倾向于用商人的逻辑来看待这件事情,有机会就接,这样可以养活公司。这不是傻子吗?我常常回想起以前的那些天真时光。比如去年11月的时候,我们商务说又有客户要下单了,问是否要接。我当时肯定是回答接,这正是我们团队运作的逻辑。

这一年仿佛就是在忘记什么。我大不了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只加班。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包括我的一些博主朋友,他们在讨论要不要接广告时,我总觉得不需要太过于挑剔。我跟他们说,接广告没有问题,心态上的变化其实很常见。当然,我也认为自己做内容非常重要,我并不是说做内容不重要,相反,这是至关重要的。当品牌找上你的时候,他们或合作的代理商对于你的内容一定会有一定的要求和取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内容的设计。

其实,这方面Betsy姐你也深有体会。我们都是在这条路上走过来的人。广告公司给了我很多经验,我觉得我可能比大多数博主更有优势,因为我来自广告公司。因此,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brief的内容,了解它为什么要这样做,什么时候需要露出以及具体的操作细节。当然,过去我对很多干预都显得很强势,觉得这些内容不能做得一塌糊涂。于是,我会和客户、广告公司沟通,甚至一起开会。但现在,我的态度逐渐转变,变得越来越佛系。我会指出问题,但如果他们坚持这样做,我也会说“如果你们要这么做的话,也没关系”。这种态度的改变并不是因为我心态放宽,而是让我明白了,试图用一己之力去改变他们的工作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商业上,给你钱的客户,你就是帮他们办事。

现阶段,我依旧会在我的平台上将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商品,另一部分是作品。商品就是仅仅对客户负责,客户说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作品则是为粉丝负责。我希望让粉丝们看得开心,而我在创作时自己也能感到愉悦。发布的内容如果像是中规中矩的产品说明书,我会跟客户说明后果,如果他们坚持,我也就随他们去。但我倒是觉得,这种取关现象没有关系,粉丝的来来去去是常态。过去我会对此非常伤心,觉得粉丝的流失让我难过。但现在,我已经放平心态,习惯这样的波动,而且我相信粉丝总体上还是在向上的趋势。

谈到我的粉丝,尽管有些来自其他地区,但集中在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通过我在B站等平台的数据分析来看,大约30%到35%的粉丝来自上海。如果按照省份来看,江苏、浙江、北京和深圳的粉丝也较多。因此,品牌在上海的商业需求自然也比较多,我会接触到很多上海本地的品牌,客户也会频繁关注我的内容。

目前这样的内容管理状态我认为是可行的。未来也许会出现替代一些老旧平台的新平台,因此我会在做相同内容发多平台分发的尝试。短期内会有变化,目前我还在尝试一些个人IP的东西,像是线下的演出活动或见面会。每年年底我都会举办一些线下活动,比如去年发布账号时的见面会、为粉丝包场电影等。今年由于特殊原因没有举办,但预计春天会有新的活动策划。同时,我还在做数字藏品和NFT内容,计划推出一些品质更好的周边产品,比如衣服,尽管我可能不会因此获利,但我希望这些产品能承载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商品。

至于未来的发展,我确实有更大的企图心,希望不仅仅是经营社交账号,而是能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传媒集团。虽然我们之前有一定的文化内容支撑,比如上海电视台那样丰富的内容,但现在的变化让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成为观众的新选择,像过去大家看电视的时候选择看《相约星期六》。如果从现在的状态开始,向传媒集团方向发展,我将逐步构建起这个丰富性。

我们其实一直在计划,并面试了一些人,希望能找到更多合适的人,来丰富我们的内容。但现在感觉还是有点难度,因为我们的体量还没有那么大。先走一步看一步,把我们的体量做大再说。到目前为止,你接受过投资吗?虽然一开始没有,所以仍然是用自己的钱或运营的钱不断投入去发展。不过应该是有人来找过你,只是你们比较挑,有聊过但后来不了了之。现在自媒体这一块基本上显得比较冷却,你会不会感到害怕?当然会居安思危,想这个行业要怎么推进,但目前我们还活得不错。

在不同的平台上,你虽然是统一做分发,但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游戏规则。我不知道你是否方便说,在运营这些账号的过程中,哪个平台给你带来了最多的坑。我倒不觉得有很多坑,但会有一些阻碍,特别是抖音。我觉得抖音的阻碍蛮大的,可能是因为它确实量很大,管理不过来,经常会遇到限流和屏蔽之类的情况。在抖音,这些限制是因为你的内容吗?还是说有时是内容没问题?如果在抖音做直播,我说几句上海话就会被限制,因为它无法识别方言,可能会提示让我不要再说听不懂的话,然后就会把我掐掉。以前我直播时说普通话,有网友要求我说上海话,我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之后就会被封。

这只是抖音的情况,其他平台也有各自的坑。比如小红书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种草拔草的平台,不同平台的属性功能截然不同。小红书我觉得并不是很物质,但它很功利,我把它当成搜索引擎。例如,我想买护肤品,可能会查一下小红书,它会显示出几大缺点和优点。其实我在小红书做过播客,提到“投资人听的十大播客”,这类内容听起来像是成功学公式套进来的。此外,还会有“营销人一定要听的五个播客”,这些都是很功利、直接给你答案的内容。

抖音是一个找乐子的平台,我不会说我打开抖音是为了找到任何答案或学习任何知识。当我打开抖音时,往往是因为我在闲暇时刻或没事做,所以它的内容短平快,能够直接触动神经。B站则稍微深度一些,我打开B站时,总想学习点什么,即使是搞笑视频,它也会让我带上思考去看。微博则是及时的资讯,比如“呼哥生孩子了,他妈是谁”的内容,或者短小的文字和感想,这样的平台各有其特性。

你与品牌客户合作这些年,你有觉得品牌客户的认知在随着你们这些创作者的合作而逐渐进步吗?我觉得不太会,很多品牌更加主观或片面。比如对B站的刻板印象,他们可能会认为B站就是年轻受众和二次元。因此,当有游戏相关的活动或青少年目标的活动时,他们自然会选择B站,而小红书的护肤品投放则显得更加直观。与品牌的合作过程中,复购率高的话,会不断找你合作吗?有一些品牌的复购率还挺高的。

所以与这些品牌的合作也让你感到愉快?确实如此,我几乎和任何客户的合作都蛮愉快的。那有没有哪位客户在合作结束后,让你心里暗暗告诉自己再也不想合作了?绝对没有。因为如果他们找你,说明他们是认可你的。甲方的感受最重要。如果这次合作让我很痛苦,但他们满意,愿意再次签合同,那就是好事。我能看到客户复购或短时间内再次合作,我就觉得很开心。前几年,凯迪拉克一年投了很多次,但后来跟我们说因为他们的采购流程要被查,担心老是投放我而产生误解。我觉得这是好现象,可能因为我有过代理商的经历,所以我知道怎么服务客户。

我知道很多内容创作者自己面对客户时,感到无比痛苦。他们会觉得,像我们刚才讲的那样,乙方就是来占用我的内容,想要接商单但是也要满足品牌。这背后的协调和变换是非常复杂的。但是你看来处理得很轻松?是的,有些事情确实没法改变。当然,我偶尔也会吐槽,很多时候我会在朋友圈直接晒出客户的情况,甚至有朋友暗示说我在屏蔽客户的内容。我说没有,所有人可见。我觉得这并无妨,因为有些客户其实私下里也会成朋友。

客户的需求有时让我们觉得不太合理,其实这并不是客户本身的问题。与我们对接的客户并不是广告公司的唯一联系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同事、上司以及其他部门的支持。所以客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对他们的处境表示理解。虽然我们有时在私下里能够轻松交流,坦诚沟通,但客户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需要面对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压力。因此,我们不能以为只要自己坚持自己的立场,就能够简单解决问题。实际上,很多时候在我们与品牌合作的过程中,中间一定会有代理商进行协调。目前,至少90%或95%的情况是这样的,少有客户能直接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商务往来。大品牌,尤其是外资品牌,往往是依赖代理商来进行沟通和合作。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到自己越来越被架空了。这并不是说我在工作中没有发言权,而是随着我在公众领域的成名,事情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在以前,接广告是合作共赢的事情,我的合伙人会与我商议是否接受广告,而现在则是他直接告诉我要做哪一个广告。尽管如此,这并不是说我们之间没有默契,相反,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团队合作方式。然而,随着我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工作变得越来越流水线化。客户的需求和广告的内容一般已经在我们开始创作之前准备好。

我并不觉得这样的线性作业让我与创作的距离更加遥远。反而,我认为商品和作品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我衷心希望在创作过程中能产生出优秀的案例,这样的作品不仅能赢得客户的认可,还能为他们赢得奖项,同时为我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因此,即使是在流水线作业中,我也能不断追求创作的成功。我相信从一开始设计自媒体的路径时,我仍会选择同样的方式。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进入自媒体行业,我会建议他们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平台,并且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调整方向。如果你是抖音的重度用户,自然会倾向于在这个平台上创作;如果你喜欢B站,小红书,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开始。重要的是从你最熟悉的地方入手,踏出第一步。最近,我也进入了音频行业,我的节目《16号线》多是半夜录制,这是因为我白天需要处理完其他工作,才有时间坐下来录音。

进入音频的原因很简单:我之前听了很多节目,感到好奇。身边的朋友们纷纷开始做播客,而在我没有自己的播客之前,我其实也经常去为朋友的节目做嘉宾。录播客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一种放松,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而做视频 content 时,我需要提前写好稿子,拍摄过程又充满挑战。视频制作对每个环节的严谨要求让我觉得压力很大,而音频则让我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录制音频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解放,那种感觉让我更加喜爱这个媒介。

大约在2022年三月,我开始认真考虑音频的可能性,这让我认识到它和早期的公众号有很多相似之处。此时,Clubhouse正火热,我和朋友一起尝试了一个栏目。尽管录制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没有发布,但我意识到自己可以尝试做更简洁、轻松的播客。虽然最初我并没有设想要进行大规模的制作,而是打算保持简单,因为这能够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通过录制,我有了一个自留地,可以畅所欲言,分享我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觉得比起所有的视频或者其他平台,播客的空间更大。在这里,你可以如实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往往是最容易愁善感和矫情的时刻。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打开播客,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自我抒发的状态。其他平台往往需要为了吸引观众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在播客中,创作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访谈,尽管没有主持人,我一个人在分享自己的观点。虽然录音时找不到嘉宾,但这也是更像我个人作品的一种形式。每次录制大概十几分钟或二十分钟,你会享受音频制作的过程吗?虽然我发布后从不再听自己录的内容,但有时会根据评论中的具体时间段回听,看看自己当时说了什么。不过,我基本不会频繁回听,我觉得说出来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有些观点,我只是随意表达,这些片段不太适合形成视频。因此我特别喜欢播客这个平台,因为它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在做代理商时,我有时会陪客户录制《奇葩说》,发现客户与制作单位、马东等人交谈时的交流方式与对代理商则截然不同。现在,当我作为大号的品牌时,客户对我说话的方式也变得婉约和温柔,这让我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确实,客户甚至还会让我合影留念。我注意到,客户在通话中表现出的喜欢和轻松让我感到惊讶。我们私下里也会讨论,很多客户其实只是想找我聊聊天,而不是频繁地开会。这样一来,我觉得在现今的角色中,我所受到的尊重比以前要多。你会担心有一天客户会因为更多粉丝的号而冷落你吗?其实这并不会让我感到焦虑,毕竟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记得吴宗宪曾说过一句话,当被问及如果不红了怎么处理时,他回答说这很正常,就像飞机有升空的时刻,也有降落的时候。所以我觉得,做好自己的内容最为重要。

视频和音频之间最大的差别在哪里?这个机会其实还很大。许多品牌的决策者往往年龄较大,他们更可能是音频的受众,可能比B站或微博的用户更多一些。我们可以约定在一年之后再找季生东来进行节目录制,到那时你将积累一年多的音频经验。我也和许多做播客的朋友探讨过,这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体验。音频的能量非常巨大。

我可能在短视频平台上刷抖音刷了一个小时,看到许多内容,但可能80%的内容都忘记了,甚至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然而,当我听音频的时候,我能清楚地记住每一集内容所传达的信息,这种印象会留在我心中。首先,这两者的分量就不一样。其次,虽然短视频的播放数据看起来非常夸张,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播放量,但短视频的时长可能只有一分钟,甚至只是十秒钟。而音频节目可能时长达到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尽管播放量只有几千到几万,但它的总时长远远超过了一个抖音视频。

然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功利的营销环境中,音频带货却非常困难。即便听众愿意花更多时间收听你的节目,但对于品牌而言,他们很难看到令人满意的转化率。除非是耐心的品牌,愿意通过音频讲述自己的故事,这可能是未来需要探讨的重点。最近我听了许多音频节目,不管是赞助商还是植入广告,我发现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帮助品牌更好地讲述故事。

例如,杨一在我们梵一如的串台节目中提到,音频实际上给了品牌一个重新讲故事的机会。希望品牌们和播客们都能加油!今天非常感谢季生东来的分享,谢谢你!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