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肝2万字文案,我将用三次煤荒让你看清宏观经济的发展脉络,30分钟看完煤炭视角下的中国四十年【深度报告】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1982年,中国爆发了全国性的煤荒,导致多个城市的煤炭供给严重短缺,居民们需排长队购煤,工业用煤的不足也造成许多企业停产或限产。
  • 2. 改革开放后,由于社会需求急剧增加,而煤矿产能增长滞后,造成了持续多年的供给缺口,促成了多次煤荒的发生。
  • 3. 从1978年到2023年,中国煤炭行业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煤荒与过剩,显示出煤炭生产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 4. 近年国际局势和自然灾害导致的黑天鹅事件,使得2020年及后续煤炭出现供需紧张,煤价飙升至历史新高。
  • 5. 随着时代的变化,煤炭在中国经济中从高速增长的主要能源转变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根基,并且在未来仍将继续占据主要能源地位。

1982年,我国爆发了全国性的煤荒。在那个年代,煤炭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取暖、烧水、做饭都离不开煤。根据当时的报道,北京、天津等城市一煤难求,市民们为了买煤要排上好几个小时。即使是在河北、山西这样的煤炭主产区,冬季用煤同样严重短缺,居民只能被迫依靠烧木材来取暖。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抢柴的现象,同时工业用煤也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文献记载,在冬季用煤的高峰期,全国约有一半的钢铁企业和化工厂不得不停产或限产。1983年,统计局在年报中把能源和原材料不足列为国民经济发展问题的首位,直到1985年,这场煤荒才逐渐结束。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次煤荒呢?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实并不难理解。1978年,改革开放使全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全社会的需求猛增。1979年,拖拉机、汽车、缝纫机等生产设备需求量大幅增长,自行车、手表、电视机和收音机等新兴产品更是迎来了三位数的增长。然而,这一年原煤的产量仅同比增长了2.8%。由于煤矿产能的建设需要一定时间,需求却一年比一年快,形成了持续多年的供给缺口。

在回顾煤炭行业发展历程时,我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这样大规模的煤荒一共发生了三次,每一次都对应着时代背景的重大变迁。当我进一步将煤炭行业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串联起来时,发现煤炭周期和宏观经济之间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或许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中国每年生产的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粗钢的原材料有一半是焦煤。中国每年生产的水泥超过20亿吨,也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煤炭作为能源占到总成本的30%到40%。此外,在化工产业中,煤化工大约占了四分之一的规模,可以说整个工业部门的生产都离不开煤炭。

在另一组数据中,2023年中国烧掉了44.6亿吨煤炭,超过了整个地球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这使得全球的能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比例大约是三三开,而中国的能源结构则长期依赖于煤炭。直到今天,煤电仍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3%。若说全球最重要的商品资源是原油,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最为重要的商品资源就是煤炭。时代背景的变迁、周期的起起落落,以及体制的探索与改革,煤炭始终参与其中。因此,当我们从煤炭的视角回顾过去40年时,便能看到一部非常有趣的发展史。

观看完本期视频后,或许你会发现,宏观经济发展的脉络从未如此清晰地呈现在你眼前。Hello,大家好,我是墨鱼。这次研究足足花费了我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了十多万字的资料,撰写了三万多字的研报和文案。如果觉得本期视频对你有所启发,期待你能够一键三连,支持一下UP主。煤炭行业一共经历了三次大周期,我将其按照时间线划分为六个章节:第一次煤荒和第一次过剩构成了第一个周期;第二次煤荒分为两个阶段,所以我将其分开讲解;接着是第二次过剩,它们一起构成了第二个周期;最后是第三次煤荒以及其后的情况,这是第三个周期。而如今,我们正身处于第三个周期之中。

接下来,将以煤炭的兴衰为主线,以政策为暗线,带大家感受一下过去40年的时代变迁。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蜂窝煤,那时家家户户都需要生煤取暖、烧水和做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煤窑遍布全国,人们推着自行车或拉着手推车去煤窑买煤。某些村镇上没有煤窑时,贩子会从其他地方进货,挑着担子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然而,现在的煤炭供应格局已完全不同。往昔全国小煤窑高达8万多处,到了2023年却只剩下4000多处,煤窑已基本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要从1982年的煤荒说起。

按照今天的常识,当一件商品资源严重供不应求时,往往意味着价格的暴涨,企业利润大增。然而,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以计划经济为主,各种物资的生产、运输、销售和价格都由国家统一计划。在生产方面,煤矿资源的开采权受到管控,主要由国企负责开采,普通老百姓和民企并没有直接采矿的资格,而在价格方面,煤炭行业一直执行长期低价政策,煤炭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没有扩产的积极性,社会投资也相当匮乏。因此,解决煤荒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扩产或不扩产那么简单,首先要做的是体制层面的改变,放开一定的管控以激发行业活力。

1982年,我国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政策方针,允许个人办矿。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小煤矿八项措施的报告》,鼓励群众办矿。凡是有资源又有运输条件的地区,都应放手发展小煤矿。1984年,国家有意识地放松了价格管制,允许小煤矿价格随行,目的是让煤矿生意有利可图。在这套组合拳的作用下,我国的煤炭行业迎来了第一次大爆发,出现了由国企、乡镇、学校和家庭办煤矿的热潮。如今我们口中的煤老板、小煤窑、家里有矿的现象,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982年,我国的小煤矿有1.6万多处,产煤1.46亿吨,约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到1985年,小煤矿的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1993年,小煤矿的产量正式超过了国有煤矿的产量,成为我国供煤的主力军。截至1997年,全国煤矿多达8万多处,其中乡镇小煤矿占了6.3万处,各省靠着小煤矿基本实现自给自足,解决了运力不足的问题。

实际上,爆发的不只是煤炭。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的GDP每年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78年,全国的工农总产值仅有5600多亿元,到1998年,全国GDP达到了7.95万亿。在改革开放20年的时间里,经济体量翻了14倍。你是否还记得中学课本上的那句话:“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社会需求的大爆发,而能源和原材料的不足则阻碍了社会生产。如今,这个生产力的瓶颈被打破了,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其实就是围绕国情展开的,激活了社会的积极性,释放了生产力。从此,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煤炭则成为了这辆快车的燃料。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的煤炭行业因此陷入了长达五年的低迷期。这场金融危机始于泰铢崩溃,外资大规模撤离,导致东南亚国家陷入严重衰退。第一年,中国的出口增速还高达20.9%,到1998年却骤降至0.4%,尤其是对亚洲地区的出口下降了9.9%。1998年,中国的GDP增速降至7.8%,创下近2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煤炭的需求端,工业原料和能源的需求大幅收缩;而在供给端,小煤矿却依然不加节制地破产能,最终导致煤炭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1998年,中国的煤炭产能达到19.4亿吨,产量为13.8亿吨,实际需求仅有9.5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0%。销量甚至不足产能的一半,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让煤老板们措手不及,煤炭生产出来却卖不掉,只能在矿山堆积如山,许多小煤矿陷入经营困境,濒临破产。企业为了减少亏损进行裁员,导致上百万煤炭工人下岗。

与此同时,小煤窑多、小、散、乱、差的问题愈发突出,整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4年,全国有7000多人死于煤矿事故,1997年全国煤矿重大特大事故达到95起,死亡人数超过6700人。由于矿山开采不科学,造成山体滑坡事故频发,严重威胁附近村民的生命安全。地下被凿空后,出现多起矿山地面塌陷事件,有的村庄甚至位于踩空区之上,房屋出现裂缝。由于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粮食收成低下,空区不再适合居住,村民们被迫撤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