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纵横四海,我是谐影Melody。今天我要跟大家一起读书啦!本期节目要介绍的是好用的笔记系统,包括学习笔记、知识矩阵、工作笔记、读书笔记等。这一期的内容其实是刻意练习的一个衍生话题。为什么说笔记系统是刻意练习的衍生呢?因为我认为,刻意练习是所有学习和技能提升的基础,是学习的一个原规律。即便我们不学习新的东西,只想提升效率,这也离不开技能的熟练。而技能的熟练又必须通过刻意练习来快速实现。因此,在整个学习领域中,我们无法避开刻意练习这个规律。
那么,笔记的作用是什么呢?前面提到的学习笔记、知识矩阵、读书笔记等等,都是用来学习的。任何自我提升、开拓眼界和增广见闻,都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也包括工作能力的提升,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学习,通过学习新的方式、培养新的习惯和领域知识来提升效率。因此,既然刻意练习是学习的原规律,笔记系统必然也要符合这一原规律。笔记实际上是刻意练习的一个实践版。如果有朋友还没听过上一期的刻意练习,可以建议先去听一下,再来听本期内容。如果你不想听上一期,直接想了解笔记记录的使用方法,也可以直接听这一期,基本上内容都能理解。
本期内容会提到两本与笔记相关的书籍,它们在笔记领域应该是最知名的两本书。这两本书的原著在美亚上的评价人数都超过3000人,评分也在4.5以上。在节目中我也提到过,这样的数量和评分在美国亚马逊上已经相当优秀。而且,这两本书在美亚的信息管理排行榜上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第一名是一部从数据角度讲述故事的书,与笔记系统无关。因此,这两本书实际上已经是关于笔记的书籍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
其中一本是《卡片笔记写作法》,作者是申克·阿伦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其英文原名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actic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这本书的内容涉及笔记、写作、学习和思考,并不单单如销售书《中文医民》那样只针对写作。另一本书是《Building a Second Brain》,即《打造第二大脑》,作者是Diego Forte。不过,这本书在大陆地区我没有找到译本,找到的译本是台湾地区商周出版的,书名与大陆翻译一致,主要讲述第二大脑的概念。在各大电商平台上都能购买到这本书。看完这两本书后,我认为它们的体系都非常出色,结构完整,听起来也能迅速投入使用,但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尤其是在热情过后要维持日常使用,这两套体系的门槛都颇高,难以迅速融入生活。
首先,这两本书基本没有讨论可能遇到的细小瓶颈,它们只是把体系搭建起来。其次,每本书都有一些门槛较高的地方。例如,《卡片笔记写作法》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因为它较为抽象,要真正搭建这个体系,对使用者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而《第二脑》恰恰相反,虽然它把每一个步骤都列得详细,降低了“照猫画虎”的门槛,但之后却增加了个性化灵活使用的难度,需要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体系进行改造,这反而增加了负担。这可以比喻为《卡片笔记法》就像是讲述装修配色理论,让你懂得理论和审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知如何搭配颜色,离实操还有距离。而《第二脑》的实操部分则非常具体,像小红书上那些提供现成配色的图片,尽管你可以直接使用,但往往不适合你的实际需求。想要在这些图片上做些调整却又不知如何下手,因为这些图片已经调好,缺乏灵活性。
以上说的两类门槛在小红书上也同样可见,设计师们提供了完整易懂的理论,但我们实践中却常常无能为力。有些直接给予配色图片的案例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看了这么多小红书,但却未能真正学会,因为实践的门槛仍然太高。为什么我们总是能懂得一些简单的道理,却依然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呢?这就是因为实践的门槛太高。实际上,我们之前提到过,与体系相关的任何困难都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点是阻碍体系发挥效用的,是许许多小瓶颈。就像在某一集所提到的清单工具,虽然明面上简单,然而实际使用时我们发现,执行细节是浩瀚如烟的。
在实操过程中,真正能遇到的瓶颈是否能够被预测?这些小的瓶颈具体是什么?这两本书在这方面的讨论相对较少。第二个特点是,体系需要与个人交融,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必须融入到个人身上,成为习惯。有些体系需要人去救助它,才能实现交融。例如,我们之前节目中提到的集装箱系统和汽车生产线系统等。这些都需要大家学习如何使用,如何与整体配合。当所有的东西都装配完毕,大家都学会后,所有人都融入了这个体系,这样体系也逐渐融入了我们。这时,我们变成了集装箱的组装工人、汽车生产线的装配工人,他们的工作习惯中已融入了这个体系。
然而,有些体系正好相反,它们需要适应我们的使用习惯。也就是说,体系来适应我们。我们的生活方式、时间安排、作息习惯以及经历的管理等等,都是一个包含无数小细节的庞大体系。而笔记则是这个大体系里的一个子体系。它需要融入你的大体系,与其他体系无缝对接,才能发挥作用。但这两本书在个人交融方面并未深入讨论。因此,虽然这两本书的内容和理念都很好,但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只是在理解理论的层面,无法真正做到灵活应用。
在这期节目中,除了这两本书之外,我们还会讨论另一种更为重要的体系,即我多年来总结的XY体系。我认为XY体系比前两个体系更实用。首先,它建立在刻意练习的理念上,并融入了刻意练习的基本要素。正如之前提到的,刻意练习是我们学习的基本规律。如果笔记系统与这个规律不相符,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由于我的职业性质,我会接触到大量学员的学习笔记。我需要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效的笔记系统,从而突破瓶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样的笔记与刻意练习相结合,才能帮助有效学习。
刚开始时,大家在笔记方面的能力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学员很好地理解了这一科学的练习笔记系统。然而,更大的问题出现在后期。笔记需要不断生长和迭代,随着复习阶段的深入,个性化的问题逐渐显现。笔记应像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围绕个人的进度和问题成长。这个概念与“随翘”一致,即根据个人的使用,生长出一套独一无二的笔记系统。因此,在后期的复习阶段,许多人遇到了各类笔记问题,而我的XY笔记系统正是基于多年实践中观察到的问题而构建的,因此实用性较强。
此外,我非常喜欢做读书笔记,充满好奇心的我对不同主题的知识保有浓厚的兴趣。我相信所有的知识最终都会联系在一起,形成全面的理解。因此,我的笔记也支持大融通的理念,多点开花。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汇聚到一个笔记中,如果没有这种融通,我的成长速度不会如此之快,产量也不会如此丰厚。总结而言,XY笔记系统结合了两个基本要素:刻意练习和知识融通,这两个关键指标使得XY笔记系统非常好用。
另一个额外优势是,作为我的系统,它消除了文化差异。在使用案例以及笔记习惯和理解上,比较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为了这期节目,我征求了听友们在使用笔记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烦恼,感谢大家的热情反馈,我认真阅读了上百条意见,发现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系统解决。接下来,我们会像上一期节目一样,在节目的最后统一回答听友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缺乏体系和框架,导致笔记混乱;第二,笔记数量增加,但除了文字外技能并未等比例增长,说明笔记没有真正帮助学习;第三,完成笔记后不再查看,这对笔记来说是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