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教培老师: Top 1%鸡娃家庭不会说的秘密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应积极,否定性的评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
  • 2. 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较简单,但家庭对孩子的重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为初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 3. 家长需要为孩子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保持规律的学习时间,并培养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4. 亲子陪伴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积极鼓励和情绪的稳定将帮助孩子形成正向的学习体验。
  • 5. 孩子的学习能力不仅受天赋影响,更与家庭的学习氛围和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密切相关,因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家庭的支持是关键。

大家好,我是希希。今天睡前聊天的嘉宾是树洋。他从事教培行业已有16年,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其中80%的学生在高考和中考中都取得了211高校的录取。他叫树洋,今年39岁,出生于贵州,毕业于传媒大学,毕业年份是2007年。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学师做学科运营,第二份工作是和他人一起创业,创办了一对一培训的学校,第三份工作是在高师。

我觉得考试能力并不等同于学习能力。比如说高考和中考,主要是一个得分的活动,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智商关系似乎不大。学习能力与得分之间有联系,但在得分的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技巧性的问题。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掌握了技巧也不一定能取得好分数。

大家看到我们的开场可能会觉得这条视频有些焦虑,因为我的孩子在两年后就要进入学龄阶段。其实我最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需求,希望能够按照中考和高考的要求,倒推我现在在学龄期能为孩子做什么。这就像是一个应试规划。我觉得你的观点特别对,70%到80%的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给他们设定明确的目标,因此也不可能做出相应的规划。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被外界所驱动,比如某位妈妈说应该学什么,他就跟着学;某位老师说应该学习什么,他也照做。但我们认为,每个家庭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为他们设定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并在执行过程中进行相应调整。

比如说,我的目标是让我的孩子在中考时进入前5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们人生中有很多考试,而我认为中考是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因为中考是一个分流机制,让50%的孩子上职校,50%的孩子上高中。因此,家长在中考之前必须明确孩子的方向。如果我的孩子适合上高中,那我在学龄期间需要为他做怎样的规划?如果我的孩子适合上职高,那我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条视频后是否会感到焦虑,但是我自己的方法是假设我知道让孩子在高考中考上985高校,我现在应该做什么。我的目的是减少无效的行动,减少报班和在家辅导作业时的挫败感。这些努力可能并没有朝着孩子在中考中争取进入前50%这个目标前进。

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聚焦于应试,将小学到初中的整个阶段进行规划,希望能够减轻家长们的焦虑。因为所有的焦虑往往源于目标不清晰以及身边的竞争压力。很多家长看到优秀孩子的表现而感到焦虑,比如看到孩子考取了KET、PET和FCE,甚至完成了许多学习任务。然而,这些孩子都属于少数,大约90%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普通孩子,他们的学习历程是相似的,比如预习、听课、做笔记、完成作业和复习等。

普通孩子的学习过程与优秀孩子大致相同,只是在速度和深度上可能略有不同。作为普通孩子的家长,我们需要将目标放长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为中考做准备,这样就有九年的时间来规划孩子的整体学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和那些优秀孩子的竞争。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这九年的努力,帮助孩子跨越学习鸿沟,培养出在高中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

通过今天的视频,我意识到正确的预期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知道我的孩子属于90%的普通孩子,因此即使他在校内有所落后,我也不会过分焦虑,因为我明白目标在于九年之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都是迈向最终目标的重要一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普通孩子中,还是在那10%的天赋孩子中,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哎,对这个观点是很正确的,但这确实是少数中的少数,可能只占5%左右。因此,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告诉你“学习好苦啊,学习好累啊”,你不要感到任何的焦虑,因为90%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你是否可以通过孩子学习英语、语文等学科来判断他的天赋呢?语言学科是这样,英语并没有难度,只有进度的区别。如果从小培养孩子的英语语感,他是能够在英语上达到一定水平的。语言天赋的最好的展示方式是学习多门语言。我们现在大多数在初高中学习的内容其实都是抽象的,比如物理和化学,这些学科的抽象能力在小孩子身上其实已经有一些天赋的展现。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抽象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天赋与否的主要表现是孩子学习东西的快慢,但我还是想强调,不要去判断孩子的天赋,而是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了?今年六岁,对我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属于普娃。关于你判断孩子天赋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享一下吗?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一些训练,比如感统训练。五岁左右,我就开始教他十以内的加减法。有一次我带他去玩,在公园之前复习了数学问题,比如“5加2等于几”。我用手指示给他,告诉他结果是7。接着我们开心地去公园玩,玩了大约两个小时后,又问他5加2等于几,他想了半天,回答是8。由此我发现他的抽象思维不是特别敏感,完全依靠记忆。所以,我认为他并不是一个数学天赋特别高的孩子。不过,我们见过许多孩子的数学能力通常是在三四年级才展现出来的。因此,家长不应该有太大的方向性,比如认为孩子是普通娃,就一定要往天才方向培养。

比如,我家孩子现在数学水平很普通,但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只要从小习惯培养得当,整个学习流程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逐步完成,孩子在三年级时会有明显的变化。因为三年级会接触到很多难度较高的知识,而他会有条不紊地去学习,逐渐显得比其他孩子好一点。你的意思是,不管孩子是否有天赋,家长应该先不去判断他的水平,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小时候建立的这些习惯,对他们未来的中考和高考分数影响很大。拥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在重要考试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对于判断孩子是“普通娃”这个说法,真的不必拘泥于此。普通娃不是贬义词,而是正常表述。而你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应该见过许多优秀的天才儿童。比如有个孩子四岁时就已经掌握了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五岁时能够与父母一起玩365的游戏,并且能流利地使用字典。甚至六岁时就直接考过KET,七岁能够考FCE,我们见过这样的孩子。此外,我还见过家长在孩子二年级时就让他学习英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孩子的英语PET早已考完,准备备考FCE,而西班牙语也类似于KET考试成功通过了。德语和法语虽然孩子觉得稍弱一点,但日常沟通没有问题。这样的孩子在二年级时已掌握了四年级的数学水平,能够迎接三年级的各种挑战。

有天赋的孩子,通常在小学阶段就对初高中的数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有些孩子会研究大学数学。我们公司要求只有清华和北大的学生才能教这些孩子,因为他们课堂上一定会提问、提出难题。如果老师没有相应的数学功底,就会被他们难住。这些孩子不认为自己只该学小学数学,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数学作为一种语言,尽量学会其中的所有知识。这些有天赋的孩子在中考、高考中的表现确实很好,大多数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因为他们的能力确实在考试的核心能力上得到了体现。只要家庭环境稳定,学习的影响就不会太大。孩子的教育实际上有50%是家庭因素,还有50%是学校以及校外培训机构和周围人的影响,所以家庭的教育是最重要的。

这些天才儿童的目标通常都是很高的,比如清华和北大。也有一个笑话说,考不好的孩子会去旁边的学校,而很多天才孩子则以国外名校为目标。他们的追求不仅限于通过高考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职业选择路径明确,例如数学研究等。是的,有天赋的孩子大多都是朝研究方向发展的。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娃来说,高考则是一个通过分数交换进入好工作的机会。这些有天赋的孩子,是否因为家长足够关注,找到了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