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斯文的博客,我是斯文,我的朋友圆圆。今天我们要聊一个近期非常热门的话题——自我抚育。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这么深刻的著作,让我看得泪流满面。这本书的名字叫《不原谅也没关系》,它详细讨论了自我抚育的主题,实际上是在探讨一种被称为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创伤。这类创伤往往源自童年时候的家庭创伤或者父母的虐待行为,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常常出现创伤闪回,这也是CPTSD人群的重要特征。
起初,我在看到这一概念时,心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但后来我意识到,其实我们许多人都有CPTSD的反应,尽管未必被诊断为这种症状。书的作者皮特·沃克是一位资深的心理疗愈师,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体验过严重的CPTSD。这本书是我这几年读过的心理学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本。尽管我读过很多心理学书籍,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认知是全新的。阅读时我不仅认真做了笔记,这是我第一次在读书时如此专注,因为书中有太多实用的内容。
书中提出自我抚育的概念在小红书上也很流行,很多人使用“我成年后将自己重新养育一遍”这样的表述。第一次听到时,我感觉受到触动,因为这个概念既新颖又似乎源于我们的成长经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如何给予自身内心重新养育的课题。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毕竟父母未必能做到,但我们能否做得更好呢?我史无前例地认为,这本书给了我们直接实用的工具,明确告诉我们该如何应对。
此外,关于自我抚育的体验,我记得大约十几年前,我意识到自己很喜欢给朋友送礼物,常常能洞察朋友的需求,让他们开心。然而,我自己却很少为自己买礼物。后来有一本书提到,你对他人的慷慨和温暖,来源于你把内心的小孩投射在他们身上。你在为他人付出时,实际上是在抚育自己的内心小孩。我开始尝试把同样的关爱给予自己,也许这就是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自我抚育的重要性。
对于CPTSD的症状,虽然很多人没有被正式诊断,但许多人依然会感受到绝望、孤独、被遗弃感和脆弱的自尊,甚至在依恋关系中遭遇障碍。许多时候,良好的人际关系受之前未解决关系的影響,因此我们现有的心理困境也可能通过这本书找到答案。书中还提到,童年创伤的类型是多元的,除了身体和情感上的虐待,蔑视和忽视也是严重的情感虐待。比如,如果我在孩提时代遭受到蔑视或者忽略,那对于内心的伤害其实是深远而巨大的。
总之,我体验到的内心感受并非单纯的蔑视,而是一种被忽略的状态。在成长过程中,常常被告知“小孩懂什么”,而这种忽略可能会影响我们内心的感受。书中还提到,奴隶制时期的奴隶主会用各种方式贬低和忽视奴隶,以剥夺他们的信心与自尊。由此可见,情感上的蔑视和忽视是极其危险的,可能造成一系列心理上的创伤与困扰。在讨论羞耻感时,我也将分享其如何在感情操控中运用,让每一个人深刻反思自己的经历。
在他这本书中,将羞耻称为“毒性羞耻”。这种羞耻感非常有毒,它让你觉得自己很差,甚至让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羞愧。这是一种最简便的操控方式。读到这一段时,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许多感到羞耻的时刻。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是,我妈曾经在大街上拎着我,然后突然躲起来。那时我才三岁,孤零零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不知道她到底去哪了。此时我又觉得不好意思喊出声来,那一刻我其实是感到羞耻的。还有一次,我跟一个人说话,他完全没有听见。我心里不知道他是没听见还是懒得回应,正是这种不回应的瞬间让我感到羞耻,仿佛我说这句话是一种错误。因为这样的经历,我逐渐发现自己在与人交谈时,如果对方没有回应,我会变得很紧张和尴尬。
例如,当我问:“诶,圆圆,你喝这个吗?”如果她没有回应或者故意不回应,我就会觉得非常难受,仿佛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再次确认:“诶,圆圆,我刚刚问你要喝这个吗?”我想确认她是真的没有听见还是刻意不回应。这样的情况在工作中也常常发生,比如隔壁同事在发零食,我会担心自己没有被注意到,被忽略或者无视。这种被忽视的羞耻感,从小就深深植入。我认为,小时候被忽略的经历往往会比明确的虐待更难以处理,因为长大后,你可能很难直言不讳地向父母表达这种情感。对于人类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没有回应。
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这一点的研究,关于小猴子出生后只给食物而不提供母爱,导致小猴子迅速死亡。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我们都需要回应与连接,如果缺乏这种连接,就会陷入无尽的孤独感和羞耻感。当谈到孩子的创伤时,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许多情绪可能成为长大后人际关系的某种阴影。在这种情况下,感觉到父母的打骂依然是一种寻求帮助的途径,但如果缺乏回应,那么我们的恐惧与羞耻感可能便无法诉说。
谈起电影,我曾看过很多压抑的剧情片,但让我感到最难受的作品是日本电影《无人知晓》。影片中,四个小孩被母亲遗弃,他们相依为命,生活无所事事。影片运用了大量的留白,真实地描绘了他们的孤独。让我特别感触的是,影片中的一个情节,妹妹去世后,哥哥把她的尸体装进行李箱里去埋葬,并没有配上任何煽情的音乐,而是一切显得如此平常。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意识到许多成人的情绪源于童年创伤的时候,我便开始在心理咨询中深入挖掘自己的情感。每当我感到不开心时,就会试图分析这种情绪的根源,回溯到相似的情境。这也是我在书中看到的闪回概念,通过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自己的情绪,确实帮助了我。
在书中,我还发现了一些处理闪回情绪的工具和方法,它们让我可以更好地调整自我情绪。一个下午我感到无聊,便躺在床上,回忆起我小时候痛苦的场景。当时我父亲因辅导作业而对我发火,导致我非常恐惧。虽然母亲事后告诉我仅仅只是打了两巴掌,但当时我却感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破裂。回想这些,我意识到需要去安慰那时无助的小我,并在心里为自己哭泣。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那部分的自我的确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成长。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治愈。这样的情感就像某种形式的哀悼,书中提到的一个词汇令我深有感触。那天下午,虽然我并没有特别的事情要做,但回家后的我却仿佛解救了自己。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工具箱非常实用。某一天,我突然想起了一件我小时候甚至毫无记忆的事情,平时根本想不起来的。我即便追溯自己的童年,依然无法回忆起它的存在。然而,那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似乎没有耐心地回应我,这让我感到一丝不舒服。看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这种不适一定有潜在的根源。于是,我决定回忆一下,看看小时候是否有相似的情绪。我明白,这个过程需要些时间去探索。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躺在床上,思考着我这种情绪的根源。
后来,我突然想起来,可能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我的表哥比我大一岁,他到我家玩。那时我家门口有一堆沙子,是我姥姥准备的,我每天都在外面玩沙子。表哥来了之后,用我的玩具小桶,开始用沙子和水制作蛋糕。他把沙子倒入桶中,然后翻转过来,做成了一个沙塔,骄傲地说这是他的蛋糕。我当时有些无奈,觉得他做得很好,但又满心不快。他突然对我说,“不要动我的蛋糕,这是我的蛋糕。”我感觉委屈,心想:这是我的沙子和桶,你只是在上面倒了水,为什么说这是你的蛋糕?而且这是我家,为什么不能碰一下呢?我越想,越觉得受伤。此时,我那辆小三轮自行车也成为了他取笑我的工具,我想站在自行车后面,他却毫不迟疑地拒绝我,嘴里说着不愿和女孩子玩。这样的经历让我感到非常失落,童年的我觉得他无形地给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