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劝你多存钱,但我想劝你多花钱。【围炉夜话】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视频讨论金钱观,UP主智能路障反对消费主义,主张应更多花钱、享受人生体验,而不是单纯积蓄财富。
  • 2. 年轻人应优先投资于人生体验,因为丰富的经历和回忆在晚年更有价值,而不应等到年老时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
  • 3. 储蓄的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未来的消费能力,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度节俭可能会阻碍他们追逐梦想和体验生活。
  • 4. 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退休后仍然储蓄,但实际上,他们往往并不需要这些存款,反而应该在年轻时更多地享受生活。
  • 5. 慎重消费而非盲目花钱,确保花费用于提升生活质量和体验,而不是追求物质利益,才能真正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

大家好,我是UP主智能路障。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有趣的话题——金钱观。在视频开始前,先跟观众介绍一下节目的主要内容。这档节目通常是我选择一个想讨论的主题,然后结合各种资料、书籍以及我个人的见解进行讨论。有探讨鲁迅的小系列,也有讲述赌博危害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然而,连续更新三四年后,我发现选题的重复性越来越高。比如,我的金钱观是反对消费主义,主张多储蓄,因此每次聊这个主题时,无论如何包装说法,最后核心观点总是回到反消费主义这一点上。毕竟这就是我对生活的思考。但老是讲相同的观点确实没意思,而且老观众也抱怨我在炒冷饭。因此,最近我尝试换个思路来做节目,兼收并蓄,选择一些我不太熟悉的主题来进行讨论。比如今天这一期,不仅不反对消费主义,反而会阐述为何我们应该早花钱、多花钱。虽然这些陌生主题让我超出了舒适区,但我始终相信,兼听则明,多了解不同的观点并没有坏处。如果大家以后觉得节目与自己的想法有冲突,欢迎在评论区进行批评。

那么,接下来进入正文。几个月前,我发布了一期关于金钱心理学的视频,里面提到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加油站做了25年的气球工,后来又在商场担任了17年的门卫。当他92岁离世时,登上了头版头条,因为他的遗嘱中遗留了200万美元给继子女,并捐赠了600多万美元给当地的图书馆和医院。大家对此很震惊,这样一个每月薪水微薄的人怎么会积攒这么多钱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他的花销极少,把每一笔钱都投入了蓝筹股,最终通过复利赚到了巨额财富。显然,许多价值投资者、理财专家以及普通人都对这个门卫表示赞赏,甚至认为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美德:勤劳和节俭,通过漫长且耐心的投资致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人对这种做法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觉得这个门卫很愚蠢。有一本书叫《最悠姐人生》,它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尽管书中内容水分不少,且并不是特别推荐,但那里的一些观点是相对新颖的。这些观点并非作者原创,许多国内外年轻人早已掀起了类似的运动,甚至一些经济学界的权威也对此表示赞同。具体来说,他们认为年轻时不应该存钱,而应该尽情享受,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尽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花光所有的钱。这个想法非常反叛,因为它与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导截然相反。

我们从小到大,无论是课本中的故事还是阅读的书籍,甚至听到的各种古训和谚语,都是在劝导我们要勤俭节约。西方的情况也是如此,无论是宗教教义还是谚语,都在强调勤俭节约。例如,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蚂蚁和蚱蜢”:蚂蚁为了准备冬季的食物而不停劳作,而蚱蜢则沉溺于玩耍,结果到冬天,蚂蚁活了下来,而蚱蜢却饥寒交迫死去。然而,实际生活中,太多人过于像蚂蚁,他们开支极少,辛勤工作,最终生活却只剩下一连串单调无趣的日常。人生并非电子游戏,你赚到的钱并不像积分一样可以累积到最后,谁得分高谁就赢了。与其追求财富的最大化,不如从财富中获取最大的效用。比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你可以用薪水除以上班的时长来计算时薪。假设你的时薪是25元,而你点了一份25元的外卖,这相当于消耗了你一小时的生命能量,所以单纯的花钱并不合理。实际上,薪水高的人,其实际收入并不一定更高。例如,一个年薪20万的人和一个年薪15万的人,前者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工作和通勤,最终因为工作的体面导致生活成本上升,所以未必比年薪15万的人过得更好。这些表面上赚得多的人,其实享受金钱的时间却可能很少。那么,要如何从财富中获取最大的效用呢?答案是我们应该多投资人生体验。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尽可能获得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单纯赚取更多的钱。投资人生体验有许多好处。大家或许见过一些中年男人,在酒桌上喝醉后,只能来回吹嘘几段往事,因为他一生经历的事情实在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按部就班地度过,导致没有更多的谈资。然而,如果你的人生丰富多彩,晚年时就会有丰富的回忆陪伴着你。当然,也许大家并不太重视这个理由,常常默认自己还年轻,认为体验人生的机会将来有的是。以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姑息护理师为例,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临终病人。他与无数临终病人谈论“如果人生能重来”的话题,并发现,有几种人生遗憾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因此专门撰写了一本书来探讨这个话题。最常出现的遗憾之一便是未能勇敢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总是活在他人的期望之下。这些人在生命中其实也有真正看重的东西,但却不敢追逐梦想,只能按部就班,听从日常文化加诸于自己的轨迹,比如学习、工作、赚钱。由于这位护理师所照顾的多是上一代人,那一代外出工作的女性相对较少,因此另外一个常见的遗憾就是几乎所有男性都深感懊悔: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只是一台工作机器。如果人生能够重来,他们希望自己能少一点努力工作,而多陪伴父母、妻子和孩子。总而言之,虽然大家年轻时普遍认为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去体验人生,但实际上,人们常常在年老时才意识到那些未曾实现的梦想,也正是当年机会的缺失导致了毕生的遗憾。

但那些临终前的人,大部分却都在抱怨自己的人生体验不够丰富。而趁早投资人生体验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很多体验在年龄增长后就不合适了。我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庐山玩,那段时间大家都很迷茫,也都很穷,但那几天玩得很开心。山上有个大雾弥漫的小镇,特别漂亮,但那里酒店很贵,一晚要800元,我们住不起。后来找了一个胶囊酒店,每人只要几十块钱。睡在一个像洗衣机一样的床里,就像幼儿园的集体午睡,体验特别有趣。那个胶囊酒店还有很多来旅游的年轻人,我和他们凑在一起玩了一整晚的狼人杀,玩完就去外面吹风、吃烧烤,直到现在我们时不时会把那次旅行拿出来当谈资。正因为我们当时年轻又穷,所以才保留了这份独特的回忆。如果现在再去,我就不会有这种体验了,因为我已经成年,与二十出头的小孩再也玩不到一起了,而且现在的经济条件不同,住在江南酒店的心境也会有所改变。

除了心境变化,我们的身体机能在二十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退化。一些高强度运动,比如网球、足球、爬山、水上运动、滑雪等,年纪大了再去参与时,乐趣和愉悦感都会大大降低。因此,不管你想做什么,比如看演唱会、去游乐园、出国旅游,或者参加各种运动,建议还是趁早去。另一个好处是,回忆是有红利的。很多人想象退休后的潇洒生活,认为老了以后要做这做那,但其实大部分人上了年纪后,根本就不想潇洒,只想在家窝着看电视。我们假设某人真的老了,而且还有精力,比如他90岁还能做很潇洒的事,但潇洒完后,没多久就要离世,这样就很亏。如果你在20岁时就提前潇洒了,那么你就能将这一切一直回忆到老。人生就是体验的总和,我们衰老后如何定义自己的人生,判断自己一生是否过得充实,就看年轻时收集了多少丰富的回忆,这就是要及早投资体验的理由。

现在大家可能有两个问题。第一,我是年轻人,认同这个理念,但我没钱体验怎么办?其实也有很多体验是不需要钱的,比如和朋友在家打游戏、玩桌游,或外出逛逛城市,很多大型庆典也是免费的,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朋友在武汉的江汉路参与跨年,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拥挤得走不动,和上海的南京路性质类似。很多老市民会说去凑什么热闹,又累又不好玩。但那天我们确实没有参与什么活动,只能跟着人群走,晚上纯粹是凑热闹,之后找个空地放了点烟花,我仍然觉得很有意思,很浪漫,常常能想起那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