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知行小酒馆,这是一档由有知有行出品的播客节目。我们关注投资,更关注怎样更好地生活。我是报幕员易志扬,今天这期节目很特别,因为我们为小酒馆的两位人气嘉宾单独组了一个聊天局。有台无人知晓的主播孟岩和起猪楼宴宾客的主播大卫峰,首次同台漫谈。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孟岩和大卫峰的观点交锋,比如:咱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想做好投资,是否有必要学习更多?学完投资第一课,是否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投资第二课、第三课?你也能听到他们最近在生活中的体悟和实践,比如,如何应对在躺平与奋斗之间反复横跳的内耗状态。愿你在这个美好的周五晚,随着本期节目放松下来,享受愉快的收听体验。
此外,我想给大家秀一下我最近玩的一些东西。就是跟顾老师的营养师推荐的一样,我带了一个设备,这是用于监测我的血糖的。这是一种可以24小时测量的仪器,扎在体内能够记录血糖的变化。其实,我是好奇而已,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我已经扎了九天,尽管我的血糖并不高。我这次实验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数据变得更加可控。比方说,我中午吃了含糖量很低的健康餐,尽管基础血糖从6升到9点多,也还能监测饭后血糖的变化。等我们录完播客再回头看,估计血糖会下降到六七。这一切让我体会到,饮食、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之前并没有意识到。
对于我的父亲,他有糖尿病的病史,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最关键的是,他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缺乏觉知。我之所以戴上这个测量仪器,也是想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改善健康的意识。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让我更加量化地认识到,不同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比如说,吃完饭40分钟后血糖达最高峰,而剧烈运动时,血糖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样一来,我就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意识到晚上不吃饭会影响半夜的血糖,进而提升自己的健康意识。
对于投资也有相似之处,提前建立对资产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我前两天还听了你那期关于大类资产配置的播客,可惜还没有听完。今天能够和孟岩老师坐在一起交流,我感到特别开心。其实我听孟岩老师的播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最近几期的内容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您与简七的一期,探讨了投资者教育这一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这方面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很有意义,希望聊一聊两人对投资者教育的认知。因为我自己在这个领域也做了一些尝试,早期并没有意识到投资者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出于兴趣想表达一些看法。慢慢地,当我开始做播客时,收到很多朋友关于投资的问题,我也开始意识到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和整理,以便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样一来,当发现受众背景与信息接受能力都不同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传递我所想要表达的信息。
您在这个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从公众号时期开始,进行投资实证文章的创作,至今看到了很多变化。我注意到,您在这块的内容输出逐渐减少。其实,您一开始创作这些内容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告诉大家,以公募基金等标准化产品进行资产配置是可行的。那是2017年,P2P尚未崩盘的时候,您就希望大家能够改变对银行理财和P2P产品的传统认知,寻求更安全的投资方式。这些都很有意思,期待我们之后深入探讨。
因为我们做的事情与购买手机不同,大家在买过来的时候,可能瞬间并无法感受到那种体验。用户需要持有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这个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又不断波动,大家会产生很多怀疑和困惑。因此,我觉得使用一种持续陪伴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是很重要的。然而,在写作了几个月后,我意识到只讨论表面或者字面意义上的投资相关内容并没有太多的价值。曾有一个基金公司的人对我的伙伴反馈说,“孟老师用这个投资石盘吸引了我们,让我们订阅了,结果发现订阅后其实是在上哲学课。”我听到这一反馈时,虽然是2017年,但的确让我感受到写作内容与预期的差距。
写满五年后,我开始不想再写,也不是说真的不想,而是我觉得那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五年的承诺实现了,除了满足承诺,还有一个更深的层面,那就是我们的成长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多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其中一个视角是,写作迫使自己真正能够提高,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非常喜欢放松的人,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是我的追求。而写作的压力常常让我感到紧绷。因此,到最后我觉得可以先将这件事情放一放。在这个阶段,我更加享受对写作的新态度:在灵感充足时写一些东西。
刚才听到您讲述投资实证的过程,我不禁回忆起我最初写作的原因。记得我第一篇写在公众号上的文章,因为我在进入云峰金融之前,曾在体制内工作,后者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我最早在智能投顾热潮下工作,那个时候,研究所的工作已经演变为通过新媒体传递海外信息的问题。就像孟老师所知,机构投资者写海外信息常常非常困难。我在机构中的目标是将信息写得更有趣。比如,我非常关注宏观经济和央行变化,而当大多数人认真讨论美联储加息时,我尝试一种创新的方式,模仿央行如果在微信群中聊天,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讨论货币政策的变化。那篇文章相当受欢迎,甚至被其他机构借鉴了。与此同时,我也在尝试开设自己的公众号,但一直没有动笔。
进入2017到2018年,特朗普首次对中国采取行动,我对当时他在国会中的发言有深刻印象。那是一种信号的开端,但由于当时国内没有人对此特别关注,很多信息无法传播。当我看到他的发言后,发现其中许多内容非常有趣,因此决定写下我的看法。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分析特朗普的国会发言,没有翻译,只是分段阐述我的观点。这篇文章的反响良好,短时间内阅读量就超过十万。原以为海外市场的信息大家都会知道,实际上,许多国内朋友对这些内容并没有意识和渠道,因此我开始专注写作,回答他们对国际局势的需求,记录这个时代的发展。
随时间推移,我发现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扩大,能够分享的真实内容开始减少,尤其是在辛苦写完一篇文章后,发现第二天这篇文章又消失,这种现象发生两三次后,我觉得自己或许应该换一种记录时代的方式,或者进入下一个阶段。很多老读者开始觉得公众号变成了一个播客文字稿的发布平台,我说,可能是因为我懒了,而写文章的过程总觉得没有录制播客来的轻松。可是,这种轻松并不是只需要坐下放空就能做到的,现在录制播客的过程也需要很多准备,且依旧需要仔细查找资料。通过与朋友的对话,更加自然地回答问题,令我反思在写作中,脑海中常常有一个“另一个自己”,不时提醒我怎么让文字更优美。
有一本书叫《写出我心》,作者是纳塔莉。她提到,在写作的时候,脑海里其实有两个声音,一个是创作者,另一个是编辑。其实,甚至可能还有更多的声音,比如评论家。创作者的声音可能没有占据那么多,更多的是编辑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会时常自我质疑:“这一段写得好不好?”评论者则会关注文章是否够美观,以及未来的阅读量等。这些声音可能会很强烈,甚至占到70%甚至更多。
当我们去录制播客时,无论是自己录还是和别人一起录,这些声音就没有了空间,自然就变得简单明了。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身份变得突出,而其他身份则被隔离开来。这种说法非常有趣。如果让我现在写一篇公众号文章,我依然会像孟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脑中会浮现出几个小人,需要把事情用最合适的方式讲出来,而且讲得要吸引人。每个人创作的目的都不一样。
最近我又尝试了一个新的系列,想从不同的角度讲讲资产配置。我认为在2016年至2017年,那时还有P2P等金融产品,同时也有一些比较可靠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