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维生素对健康到底是利是弊?揭秘40万人最新研究的真相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JAMA出版的研究表明,服用复合维生素不延长寿命,甚至可能增加死亡风险,研究样本达40万人,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 2. 尽管该研究得出复合维生素对健康没有显著好处的结论,但并未证明其有害,且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 3. 健康专家普遍认为,维生素的补充不应替代均衡饮食,富含营养的食物更有效,同时大部分人通过饮食即可获得足够的维生素。
  • 4. 维生素C的历史发展过程复杂,虽然其被广泛认可为预防坏血病的重要成分,但依赖于单一补充可能无法解决营养缺乏的问题。
  • 5. 对于考虑营养补充剂的人,应关注饮食均衡,以科学态度看待补充剂的效用,推荐利用专业数据库或向营养师咨询。

大家好,欢迎收听《自然选择》,我是谢莫超。我是范刚,大家好久不见了,确实好久不见,主要是我在忙一些其他的事情,也感谢各位听众在各个渠道催更。昨天我还看到苹果播客下面有一个听众为了催更特意给我们打了五星好评,谢谢你!我们现在算是满血复活了,大家如果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或者想请的嘉宾,也可以在各个渠道留言并打五星好评。

今天我们想聊一个已经不是新闻但仍然值得深入探讨的内容。大约在7月份,JAMA(即美国医学会院刊)旗下的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篇文章,引用国内媒体的标题:“近40万人的研究显示每天服用复合维生素不会延长寿命,甚至可能增加死亡风险。”这个结论还挺吓人的。而且这个杂志并不是水刊,影响因子相当高,去年还曾达到13,今年也应该有10吧,影响因子两位数的杂志自然是不错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个研究包含的参与者数量达到了40万人,确实不容小觑。毕竟不少人家中都有复合维生素,这让我们今天想聊这件事的必要性愈发凸显。

我们请来了之前在节目中广受好评的嘉宾果壳网的主笔窗桥宇,窗窗可以跟大家打个招呼吗?大家好!那么我想先问问,你们吃营养补充剂吗?我现在没有吃复合维生素了,之前吃过一段时间,但总是忘记,后来就不吃了。疫情期间我买了两瓶,至今还没吃完,有时想起来就吃一粒。小时候我因为视力不好,妈妈常常给我买一些补充品,比如鱼油和一种巨大的复合维生素片,彩虹标志的那个,不知道听众们有没有吃过。

关于今天的讨论,我想先聊几件事情。第一,这个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因为说服用复合维生素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死亡风险,这与许多人对复合维生素的看法存在冲突。实际上,相关话题已经被许多媒体报道过。因此,我们更想探讨的是普通读者或听众应如何解读这些最新的研究,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此外,作为在科学传播领域工作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它其实也是某种流量密码,我们或许也可以把它视作“营养密码”。接下来,我想聊一聊关于某知名营养补充剂的“黑历史”。最后,我们会讨论到底是否应该服用膳食补充剂或复合维生素。

范刚,能否简单给大家讲讲这个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研究从结论出发,主要观察在一群人中死去的人数,使用的专门术语是“全因死亡率”,这个指标涵盖所有的死亡原因,包括意外事故等。虽然事故死亡率相对较低,但这并不影响研究结论的权威性。

具体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采用了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这种设计是前瞻性对照研究。首先,观察研究是指只观察而不进行干预,这意味著研究人员不要求参与者做任何可以改变研究结果的事情。与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观察研究的特点在于它没有对照性。对照研究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来得出结论,而观察性研究则通过观察群体的自然行为来最终形成结论。

而对列研究的意思是,一开始就选择了一组人,然后持续追踪他们的健康变化。这种研究设计能为后续分析提供更清晰的数据,这种前瞻性研究在医学研究中质量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它的设计非常严谨,为后续数据的收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而在这项研究中,实际上使用了三个对列,这些对列原本是为其他研究目的所设计的,研究人员顺便从中获取了关于复合维生素的相关结论。

在医学领域,前瞻性研究相当常见。这类研究的参与者通常在研究开始时就已经选定,主要是为了统一数据以便支持多项研究,帮助更多的博士生顺利毕业。这三个队列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来自美国,属于发达国家和高收入国家。这三个人群在美国国内也算是中等或以上的收入水平。美国的农民整体情况与我国的农民有明显不同,美国农民通常是小地主。因此,这种研究中的参与者不太可能包括那些非法移民,因为这类人群通常不会参与如此规模的研究。因此,参与者主要是那些不愁吃穿、生活较为富裕的群体。

这三项研究基本上都是始于90年代,平均进行了约20年,参与人数总计达39万人。可以说,这是一项相对长期且样本量庞大的观察性研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研究,收集到丰富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研究者明确指出,影响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吸烟、教育程度、饮食和BMI等。他们排除了这些可控因素后,开始对问卷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询问参与者是否摄入复合维生素,以及具体摄入量。随后将这些信息与死亡情况进行对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在研究初期结束时,吃复合维生素的参与者死亡率反而增加了4%,这一结果是统计上显著的,而在20年结束时,尽管死亡率再次上升,但其统计学意义不再显著。因此,从结论来看,作者指出复合维生素似乎对健康没有益处,但并不足以证明其有害。

在作者的最终总结中,明确表示这个研究只能表明复合维生素对健康没有显著好处,并未证实其有坏处。此外,他们还强调,这里的“没有好处”主要是指无法降低死亡率,并不排除其可能对生活质量产生其他影响的可能性。此外,研究的因果关系本身也存在挑战,观察性研究提供的信息量相对不足,可能影响死亡率的因素过于庞杂,难以完全排除。例如,复合维生素的摄入本身可能反映了参与者的健康焦虑,而这种健康焦虑与真实的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此外,还有许多社会因素需要控制,比如年龄、性别和种族等,这些因素相对容易控制,但教育程度和家族癌症史等可能就难以界定。

因为该研究包含了三个不同的队列,对复合维生素的问法也并不完全相同。研究者在方法部分需说明如何将三组不同的数据统一整合。这一过程虽然经过细致的讨论,但仍无法完全保证不会引入意外因素。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点是,BMI被作为控制因素引入研究,但BMI这一指标并不十分理想,当前有更为先进的标准来评估体质。在90年代时,仅有BMI的数据可收集,而如今若想像体脂率或腰围等更有效的指标重新开展研究,又需等待20年的时间。因此,研究有时难以与时俱进,尽管研究者的努力可以理解。

长期的网上冲浪让我们知道,期刊的影响因子通常被视为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那么,既然这项研究并没有得出明晰的结论,为什么还能发表在这样的高影响力刊物上呢?实际上,此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印证了医学界普遍的共识,即复合维生素并无实质性作用。这一结论得到了先前质量更高研究的支持。所谓质量更高的研究,通常指的是随机对照试验(RCT),这种方法通过随机分组让参与者分别摄入复合维生素或安慰剂,从而更精准地分析效果。此外,通过双盲设计,参与者无法得知自己所摄入的是否为安慰剂,从而有效避免了安慰剂效应的干扰。总之,虽然本次观察性研究的结论力度有限,但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已有研究成果。

反正就是先吃俩对,就是双盲的。这个“双”的意思就是你吃的参与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给喂的人也不知道,这样可以保证实验者不会因为自己的预期而导致数据出现问题。如果最后摆出一副很有期待的表情,可能会被人误解。同时,在处理数据时,有一批没有直接参与这个实验的人来处理,以防止过于主观。关于这种复合维生素片,已经做过这种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著名的一个研究是由美国老年男医生进行的,当时参与者有14000人,使用了安慰剂,研究持续了11年,结果发现没有明显区别。另外还有COSMOS研究,随机找了2万名美国老年人进行为期4年的研究,同样没有发现区别。心脏保护研究则针对2万名有心脏病风险的英国人进行了5年的观察,结果也没有发现明显差别。

总之,相关的这些研究数量庞大,有些研究认为复合维生素确实有些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