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一个人时,通常会主动打招呼,随后开始一段尴尬的交谈。当时我心想,伊凡却并不是在研究青桶期,似乎有些距离。我好奇他接下来会怎么说,结果他竟然说:“任何感情,没有物质支撑的感情犹如一盘沙子,风一吹,几步就散了。”在这样的场合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彼此的关系,让气氛不再那么尴尬,而不是看起来功利呢?我认为,建立感情就像是一砖一瓦的积累,让关系紧密而稳固。你感觉到对方对你好,于是自然而然也想对他好。也许到了会场之后,你会觉得如鱼得水,而我却在那瑟瑟发抖。这种在学术场合与陌生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其重要性。
哈喽大家好,欢迎回到 Grand Lounge!今天我们要讨论一个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社交。之前我们的节目中也提到了社交,尤其是学术会议中的社交以及交朋友的技巧。然而,由于我和G-Lan都是这方面的菜鸟,聊社交时难免说服力不足。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请到了社交达人伊凡作为嘉宾来分享他的经验。欢迎一凡!哈喽,大家好,我是两位主持人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也是一名忠实听众。今天能够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我感到非常开心,同时也期待与大家分享我多年来的心得体会。
非常感谢伊凡的到来!其实他与我和泽渊都颇有渊源。我和伊凡是博士班的同门师兄弟,而一凡与泽渊则是本科同校同专业的朋友。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伊凡广泛的社交面和人脉,我先分享一个小故事。我平时在博物馆工作,期间经常接待我们领域的学者和博士生来馆中参观藏品。每当提到我们的学校时,大家总会说:“我知道,我认识你们学校的伊凡。”这样看来,伊凡可真是学术圈的明星和社交达人!因此,今天特意请他来和我们分享如何灵活地社交,以及如何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其实,这主要还是靠好看吗?当然,善良也是重要因素。我们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接下来,我想问一个问题,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向上社交,现在正值申请季,我们的听众们可能很关心,是否应该和教授进行“套词”,以及如何进行。伊凡,你在申请美国的博士项目时,有尝试过和教授套词吗?你觉得有效果吗?
我觉得当时的情况是一种不自觉地被裹挟入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然而,当你有了更多的经验和体会后,回看自己曾经的经历,可能会有许多启发。特别是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怎么扩展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们接下来可能还有机会详细讨论同校同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将它的优势或能带来的帮助扩展化,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我记得伊凡当时来到我们学校时,他比我低几级。那时我印象特别深刻,在我们的研究生阅览室里,我们经常在那自习。伊凡与同系的博士生关系非常好。因为同门之间的关系比较自然,大家的研究领域相同,平时也常一起上导师的课或一些其他的课程。然而,与非同门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非常难打破的。如何与非同门建立良好的友谊是我非常好奇的问题。
谢谢Jillian的夸赞。如果你身处美国这样的大环境,还是要适应一些基本的社交原则和习惯。因此,跟非同门的同学建立联系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习惯美式假客气。例如,见到他们时主动打招呼,赞美对方,同时分享一些生活中的趣事,以及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在社交中,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只是单方面输出,而要成为一个倾听者。你说了几句自己的周末经历后,可以马上问对方最近过得怎么样,这样可以让对方对你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他们觉得你是容易相处的人,从而在有更多机会深入交流时感到开心和接受。
其次,参加系里的活动也很重要。这类活动有很多形式,有些是博士生私下组织的休闲活动,比如一起到附近的餐厅吃饭,或秋天去采苹果。这些都是增进彼此了解和感情的良机。还有一些则是学术类和服务类交织的活动,例如系里的学术研讨会或外部讲座,这些活动通常会有博士生参与。多年前,哲元组织了一个会议,效果很好,吸引了很多校内外的同学参加。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与系内同学的了解,还能促进合作。
此外,参加这类活动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如果你想留在学术界,Tenure Track的教授通常会有服务的要求。多参与服务性活动并将这些经历写在简历上,对以后找Tenure Track工作非常有帮助。在作为研究生时,就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会给未来的招聘者更大的信心。最后,我认为任何关系都不可单方面付出,互相帮助尤其重要。我们可以给彼此提供帮助,但同时也要适时寻求对方的帮助。
很多机会是通过互相帮助实现的。例如,我们这些非母语者可能在语言写作上面临挑战,可以找个研究方向不同的同学帮忙审阅自己的写作。我知道Gillian有位朋友专注于欧洲艺术,他经常请另一位同学帮他审阅作品。这样的互助不仅促进了关系,也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我读博期间,也受到了很多非同门同学的帮助,尤其是在申请奖学金和工作的过程中。有同学曾获得某个奖学金,我向他请教申请时的经验,也有同学问我要我的申请资料。这种互相的过程能增进大家的联系。
在申请工作时,我的非同门同学还主动提出要帮我进行模仿面试,他们在找工作和申请奖学金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这样的支持可能出自于非同门关系,因为你们的领域不同,能带来非专业的视角。有时,读者和观众往往并非来自同一研究领域,这正是帮助的一个优势。同时,彼此之间的直接竞争可能较少,这样的尴尬也会减少。例如,一个研究欧洲的同学帮助一个研究亚洲的同学,反而能创造出更开放的交流环境。
我觉得同学们取得进步后,不会感到尴尬,也不会拒绝分享这份喜悦。这种互相帮助的态度非常重要,不仅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与了解,还能最大化利用各自的优势与能力。最后,我认为建立任何长期、健康的友谊都需要不断的投入。因此,这种关系的维护不仅限于我们在博士期间,毕业后也同样可以继续推进。我虽然刚刚毕业,但在毕业之前,我已经尝试过一些方法来维护与同学们的联系。例如,我知道A同学毕业后去了某个城市,而我在那个城市里认识一位学姐,于是就帮他们联系,让他们得以相识。此外,参加活动时,我也会主动联系在那个城市工作或学习的同学,邀请他们见面,互相更新近况。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毕业后仍然有很多合作机会,尽管我们不一定有许多共同发表的机会,但可以在会议上组建小组,或在撰写论文集时考虑合作。因此,我认为这是维持健康、可持续友谊关系的好方式。
在社交方面,我觉得应放下对尴尬的顾虑。许多人可能会因为太久未联系而感到不安,担心邀请老友见面会造成尴尬。但我发现,对方通常是非常开心的,尤其是在小城市时,与老朋友相聚更显亲切。我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去小城市参加活动时,见到一个以前的同学,他非常高兴地表示欢迎,仿佛见到了老家人一样,热衷于叙旧和分享近况。所以,我鼓励大家主动提出见面邀请,因为这样的交流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我必须提到一凡的牵线能力,真是令人惊讶。前不久我去纽约,见到一位朋友时,他提到我们是通过一凡牵线相识的。起初我对这个印象很模糊,后来才意识到我们其实是在一个研讨会上认识的。这样的事情说明,一凡的牵线习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自己也乐于做这类工作,因为我曾受益于他人的帮助,愿意将这种善意回馈给朋友和同行。当我们讨论非同门之间的友谊时,同门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尤其是与导师的关系。在过去的播客中,我们也曾探讨过导师对博士申请的影响。我知道,硕士阶段的导师对我未来的博士申请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也想知道博士阶段的导师人脉对于我的发展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