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9 如何在爱中成长,成为强者?与春夏的对谈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爱情有多种形式,朋友之间的爱有时甚至比男女之间的爱更能打动人心。
  • 2. 在情感交流中,真正的联系在于分享与沟通的细节,而不仅限于重大时刻。
  • 3. 对于情感的处理,敏感的人往往会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这可能带来内耗但也能促成深度理解。
  • 4.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建立在彼此的喜欢和支持上,而非单纯的需要,心甘情愿地在一起才是关系的核心。
  • 5.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面对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真实的自我与去除标签的过程是生命的重要部分。

他什么都懂,却还那么天真。我是杨天真,欢迎收听我的播客《天真不天真》。今天我想聊一个不太适合我的话题,但我又非常想谈论,这个话题就是爱情。因此,我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一起对谈,因为我觉得他就是个“爱情脸”。其实今天主要聊的是“爱”,因为爱有很多种,尤其是我近期感受到的,朋友之间的爱,有时比男女之间的爱更打动人心。

总归,我先介绍一下我今天的这位好朋友,春夏同学。大家好,我是春夏,一个女演员,是思维的艺人,也是她的朋友。她说的“思维”就是我的本名。通过我的朋友对我的称呼,大家可以判断他们什么时候认识我的。教我思维的都是我的老朋友,教我天真的都是我的新朋友。老朋友是在杨天真这个名字还没有被大家广泛称呼的八年前、六年前。我那时候感受到,如果我遇到爱情或情感的困扰,就特别想和你倾诉,因为我觉得我能从你那里得到一些能量和分析。这就是你除了出问题之外,从来不找我的原因吗?

我觉得你在爱的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敏感认知,并且特别会鼓励人。所以,在我特别虚弱的时候,我就很想向你求助。也不是说我觉得你理解我作为一个女性或者作为一个人在爱情里的付出。你非常沉浸式地体验情感,我理解这一点,所以或许我们聊天会让我容易感受到你的情绪,或者我比较容易安慰你。

我一直认为你的表达系统非常特别。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2015年的一个夏天,那是在一个已经倒闭的利都新元素的二楼。那时的春夏毫无修饰,脸上满是痘痘和包。我那会儿过敏,后来才知道你前一天晚上是通宵没睡。对,因为我有点紧张,但我又非常掩盖这种紧张,不希望表现出我的虚弱,显得特强悍。记得当时春夏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我们聊了一些非常朴素的话题,但她的表达方式、语言节奏和声音都让我觉得,哇,这个人太特别了!好像之后我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

你有一种独特的腔调,这样的语言系统是怎么来的呢?比如,我有一套逻辑性很强、用词缜密的语言系统;李诞则有带点哲学感的幽默。而我自己对这个事情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前两天我见到一个年轻的导演,他非常可爱地说,他突然感觉自己对某个事情的描述新鲜而且准确,这让我意识到或许是因为我的感受比较丰富,所以我的表达更倾向于用形容词。然而曾有朋友提到我的表达风格不够口语化,但我确实不太能追溯到它的来源。

你的表达不太日常,但有的人用矫情的文字表达自己,而你却完全不矫情,因为那是我真实的感受。我的脑海中会有一些画面感,比如形容某种状态时,这些感受其实是我脑中突然涌现出来的,而不是提前准备好的剧本。当你很敏感,感受力很强时,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让你感到不适?比如,有的人可能察觉不到某人对自己的态度不积极,但你是能感受到的。

我不是钝感型的人,我的神经特别像章鱼,很难阻止它的辐射面,它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去,抵达别人那边。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很难触及对方,但我常常被别人的无意识行为触动,让我感到困扰。不过,我切断这种感觉的方法很低级,也很难实现,就像章鱼切断它的一只脚一样。其实,有时我会试图让自己变得迟钝或者不去思考,但拒绝感受就意味着拒绝了一个世界所能给予的所有表述,这让我心中又充满犹豫。

对我来说,接纳和消耗他人的情绪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且非常痛苦。你会把这称之为内耗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当然是个内耗的人,心理节奏复杂,愿意想很多。不过在我的工作环境和行业背景下,这种消耗似乎是值得被歌颂的,甚至成了一种个性表达。但是,在我作为一个人的人格表达上,这往往是痛苦和消解的,也是削弱的,甚至侵蚀着我的生活状态。我得承认,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我其实是享受的,因为它曾带给我成就感、欢愉和虚荣心。要摆脱它,其实很难,因为没有绝对的好坏。

情绪绝对的导向,作为一名经纪人,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我希望我的客户,尤其是演员们,能够有一种更理性、更少内耗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工作流程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会更加轻松。然而,我又意识到,这个理性状态的不利之处在于,当一个人过于理性、能够精准把握每一个节奏时,他的感性成分却可能不足。感性不足往往会影响专业表现,正是这种矛盾的状态让我感到困惑。

我们不讨论你的期望,来看事实,现在大多数客户其实都不理性。人通常会被自己身上的不同特质所吸引,你会发现你总能吸引到那些具有独特、多彩特质的人。或许你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得相对理性,但你所选择的艺人,往往在个性上并不太像你。其实,我是渴望与那些理性、有分寸感的人合作,这样工作起来会比较轻松,但每当我遇到这些人时,我却常常不想选择他们,因为我觉得他们太无趣。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让我感受到单点魅力的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情感上,总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吸引着我靠近。

你虽然表现得理性,但你其实尊重多样化,热爱他人的生命和体验。你追求多姿多彩的体验,虽然这些特质可能在你自身并不明显。因此,当你看到这样的个体时,你会产生一份保护欲,想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我最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一些所谓的“圣母心态”。每次见到一个闪光的人,内心有脆弱的一面时,我就会产生想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冲动,无论是在感情还是工作领域。可能是因为我在某些方面很强大,自给自足,才能感知他人情感上的需求,有了额外的情感资源可以分享给他们。

至于我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其实我并不太喜欢那些绝对强大的人。最近相对容易吸引我的状态是那些出于不得已而仍然坚强的人。例如,那种看似强大却又有一些脆弱的角色。我记得我之前演过一个角色,喜欢一个在剧本中看似平凡无奇的男性。那个男演员问我,为什么要爱他。其实,我为这个角色写了很多诗,做了不少铺垫,我回答说,我看到了他作为人的无奈与脆弱。这样的脆弱反而更加吸引我。

问到你喜欢一个人时,是否能理性总结出原因,我的回答往往很困难。每次被问这个问题时,我只能随意编些客观条件,因为这并不是打动我的真正原因。同时,这个人通常会有他独到的才华,比如聪明,而我确实无法与完全没有思考的人交流。除此之外的很多特质,我觉得都难以归因。

在问别人这个问题时,你自己有想过吗?我曾想过,但很难找到答案。你能清晰地回答自己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吗?因为像你说的,这其实很难。但在我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给过自己一个答案,现在我还挺认可这个答案的。我喜欢与你的交流,因为你存在于我的生命中,而其他人则不在。可以理解为,你在是我的“唯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意识到可能没有绝对的“唯一”,因为在不同的时段,你会和不同的人谈恋爱,他们在那个时段里都是你生命中的“唯一”。

这归根到底就是你在,当你需要他时,他也在。我们之间有情感上的对话,这就足够了。我认为“谈恋爱”最重要的是交流,而这种交流并不仅仅发生在重大时刻,而是在那些无聊的小事、点滴生活中。你有一个分享对象,他也愿意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互相承接情感,这才是真正的联系。

重大时刻是属于我自己的重要时刻,其实与对方完全无关。不管对方有多喜欢我,这种重要性和对方的情感都没有直接关系。对方甚至不需要为此感到困扰或分心。其次,关于聊不聊得来的事情,我一度觉得这非常重要。在某个阶段,我曾有过那种美好的体验,觉得能与某人聊得来就是我人生中的巅峰。当一个人能理解我的思维与情感,我们能够畅所欲言,讨论社会哲学或任何话题,那一刻的美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然而,近期我开始有些疑惑,或者说在那段关系中进行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