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普通超人》,我是王小乐。 我是阿喜疯子。自从成为自由职业者以来,我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以不同形式记录了我们的创业经历,也常常收到许多有趣的私信。因此,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会挑选五个常被问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回答。需要提前说明的是,这些问题主要来自正在学习艺术和设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但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非常永恒的,也值得反复讨论。最后,我要特别强调,我们的回答将会基于个人的经历,因此答案会比较主观,希望大家听听就好,尤其是我。
第一个问题是:有一些粉丝留言问我们,他们对目前的专业不太满意,特别是一些学设计的小伙伴。听说设计行业经常需要熬夜、加班,薪资水平也没有那么高,因此他们感到挫败。同时,还有很多粉丝问我们,他们有其他想尝试的方向,却又没有勇气转专业或者转行,觉得自己没有那么明确的目标。对此,我们有什么想法呢?我有一个感受:在本科阶段,四到五年的时间去学习一个专业,其实是非常浅层次的。如果你未来想从事某个工作或者继续在当前专业深造,那么这一切都像挖坑,逐渐把这个坑挖深。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
当我选择建筑学的时候,我的理解其实是很肤浅的。我当时认为,它结合了理科思维和艺术设计,正好适合我。当时,我的选择是基于一种刻板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意识到,建筑学的领域其实可以延展出许多不同的职业和具体的工作。我的大学经历中,我尝试了各种不同的事情,比如在地产售楼部卖房子,了解地产行业的同时挣钱,也在网上发布自己会的技能,参与设计竞赛,做了一些落地项目。这些经历让我发现就算是学习建筑学,也会拓展出很多职业的可能性,而这些职业之间也会相互交叉与生长。
我前老板也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从同济大学的建筑学本科到硕博,一直参与城市的建筑修缮。他在完成建筑修复后,又转向了大规模的区域规划,后来对城市生态产生了兴趣,现在从事的是城市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项目。这让我感受到,即使身为建筑师,其实他的职业发展也在不断拓展,就像我前老板现在还在学习生态学,平时又喜欢鸟类摄影等,这些都丰富了他的生活。职业的定义越来越模糊,我觉得未来的工作和爱好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不是那么清晰。
确实如此,我们的专业选择数量是有限的,但社会上的工作千千万万。以18岁时的粗浅认知选择专业,随着深入学习,我们会发现专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交叉。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追求自己的兴趣,发展出一份爱好。就拿我来说,我是一名业余的健身爱好者,每当有空就会去健身、跑步或做瑜伽,并乐于拉着其他人一起运动。前几天,我和老公讨论过工作的定义。在小区里,有位退休的大爷依靠退休金过得很好,他热爱摄影,却从不以此为生,这让我思考工作和爱好的关系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探讨。
在公共区域,周末时会举办业余老年人的摄影班。老年人们在一起摄影后,老师会教他们如何使用摄影设备以及一些简单的修图技巧。在讨论这个活动是否算作职业时,我们认为要看这个活动是随机进行还是每周固定举行。如果是固定的课程,那就可以定义为这位老年人的工作,因为工作的定义在于需要定期进行。虽然我认为工作是为了赚钱才算作工作,但很多人,比如说理财的人,也花费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虽然这可能并不算工作。此外,还有一些人可能创造了一家公司的产品,但公司最后出现了亏损,这也让我们思考,亏损是否就意味着这段时间的工作就不算工作。
我认为,工作与兴趣的界限在于对生活的影响。比如,如果在疫情期间失去工作和收入,那对生活的影响很大,而单纯的兴趣和爱好则不会造成这样的影响。很多朋友在老家中会坦言,虽然工资偏低,但他们对工作很满意,因为家里并不指望他们养家,而收入并不是他们追求工作的唯一目标。这样的看法让我联想到,许多人在将兴趣转为工作后,往往会失去原本的快乐。我并不觉得这样,因为我认为我的兴趣和特长能够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有位朋友曾热爱健身,成为健身教练后却发现,这与自己独自健身是截然不同的。他需要维护客户关系、拉客源,还要销售一些他并不喜欢推销的产品。这使得他最后选择辞职,觉得独自健身更加快乐,因此,健身对他而言更适合当作爱好,而非工作。这样的情况还是要看个人的选择。我认为,不论选择什么事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阻力,这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放弃的原因,是因为不想面对挑战,还是因为发现原本的事情并不值得继续投入。
我目前还在努力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虽然在某个阶段我可能对某个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从小到大始终坚持的事情真的不多。我觉得生活是动态的,无需太过焦虑,我们还年轻,前路还有很多选择。有些朋友在大学实习时会纠结于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以及是否要在专业领域内实习。对此,我觉得选择公司时,更应该关注团队的实际运作,而不是被表面的名气所迷惑。
我的第一次实习是在设计院,实际工作与我之前的印象有很大差距,让我感到巨大的冲击。我反思现实中我们往往过于理想化地看待一件事,而忽略了更为实际的层面。在实习时,我认为应该把精力放在了解团队在做什么上,而不仅仅是关注公司大小。至于在大学期间的实习,试错的成本非常低,想尝试什么就尽情去做,不必过于顾虑。我的大学生活中也尝试了很多不同的事情,并在设计院实习过,受益颇丰。
社会组织的实习让我有机会去感受他们正在进行的项目及其合作机制。现在回想起来,我会尽量避免用标签化的语言来形容某种工作。例如,我不想粗暴地说设计院就是加班多、项目接踵而至、高周转速度快。这种说法忽略了工作中的许多细节。我在各种组织中工作过,发现每一次经历都拓展了我对自己的理解。我在认识自己擅长什么和希望的工作状态方面,积极尝试新事物总会让我对自己有更深的领悟。同时,这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世界。我逐渐变得不那么容易轻信别人随意给出的建议,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给我下定义的意见。现在我有了一定的力量去打破社会对我的限制。这也是我认为多尝试会有的各种好处。
有时候,我们在等待别人给我们答案,生怕犯错。实际上,纠结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做,正如我母亲所说:“试过就不后悔。”在大学期间,我去过大公司和小公司。虽然单纯去一次并不能概括什么,但我曾认为事务所会不错,不用加班又轻松,大家的关系也很好。实际上,不同事务所之间差别很大,所以这种尝试只能让我相对更了解,而具体到将来的工作,仍然需要非常慎重,最好咨询学长学姐。我记得我曾经特别纠结。曾有一段时间,我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想在这一领域贡献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去北京找到了一个古建筑修复的设计院,并立刻坐高铁去实习,感觉找到了人生方向。
然而,在硕士研究期间,我发现自己对古建筑并没有那么大的热爱,也无法像我的老师那样投入全部精力去保护研究古建筑。回望我自己的学术能力,发现读研期间许多人信誓旦旦要读博,而到研三时,真正选择读博的人却寥寥无几。尽管如此,我并不后悔尝试与古建筑相关的工作。因为尝试过后,我可以坚定地说我不后悔。如果没有去尝试,或许这一生都会在心中留有遗憾。虽然我在某些方面走了弯路,但对我而言,这都是值得的。读研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些兼职,比如儿童建筑教育,还参加了很多建筑工作营和竞赛。尽管这些经历当时看似没有明确的结果,也未必对未来工作有直接帮助,但回想起来,我并不后悔,因为我都曾尝试过。
我越来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