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我,再喜欢的生活也会腻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作者曾忽视了快乐的重要性,直到30岁后才开始反思两者之间的关系。
  • 2. 作者与儿子候选人林子健探讨收入和工作的心态,强调努力与运气在职业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 3. 作者通过分享个人旅行体验,表达了对简单快乐的向往,从而抛弃了曾经对外界评价的执着。
  • 4. 在接受年龄增长带来的焦虑时,作者提到应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以减少对未来的过度担忧。
  • 5. 最后,作者强调自我接纳的重要性,鼓励在追求梦想和目标时,尽量保持开心的态度,而不是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

在30岁之前,我脑海中从未有过“我要追求的是快乐,快乐不重要”的念头。那时我觉得快乐有什么重要的呢?成功才是最关键的。我把所有事情都转化为追求快乐,而快乐是我唯一的目标。我不追求世俗的成功,当别人要求我追求时,我会坚决拒绝。在面对这种压力时,我假装笑了笑,这听起来好难听,但上天是真公平的。然而,我从来不想让自己过得轻松,因为我喜欢这种挑战的感觉。说出来被骂也无所谓,命运掌握在我手中。这里是开始行动的赵大姐,对不起,我真的看不上那些只说不做的人。大家常说“心动不如行动”,我觉得,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欢迎你们来到我的节目,大家好,我是开始行动的主持人。今天的嘉宾是我的好友兼儿子候选人林子健,他是在我认识的同龄人中工资收入最高的人,也是个非常帅的小伙子。

“大家好,我是林子健,赵大勤是我精神的妈妈。之所以提到这个梗,是因为我和大勤同月同日出生,冥冥之中有这样的缘分。我现在在广州一家快消品公司做市场营销,真的很意外能在同龄人中拥有较高的工资。”我问他:“你身边朋友中,收入比你高的人多吗?”他说:“有很多朋友的收入比我高,尤其是不少自媒体工作者。如果单纯由打工来算,我们公司的薪资并不算很高,所以也没有特别固定的高收入者。不过,偶尔我会听到一些关于同事跳槽后收入翻倍的故事,但毕竟并不是特别常见的。”

“之前我曾对你的收入感到些许困扰和嫉妒,以为在同龄人中年薪应该达到这个数,所以会主动去交谈,了解收入情况。昨天我见了两个朋友,他们也30岁,年收入大约30万,但他们努力工作,也在不错的行业。然后他们反而告诉我,这才是30岁左右人正常的薪资。”这时我询问他的感受,他说:“我的感受很简单,用很土的话来说,就是感恩和幸运。这份运气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但从客观上讲,这确实是幸运。因为大家都很努力。”

我明白你所说的道理,确实也有一定道理。然而,若我身上没有这笔钱,心里就会感到一丝不安与焦虑,对我而言,这就好像是一种安全感。你是物欲较高还是物欲较低的人呢?我本质上是物欲低的人,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报复性消费后,我们家的衣柜已经装不下了。时常回想起我人生中那些重要的节点,我穿的就是我朋友的一件旧绿色卫衣。那件卫衣至今我仍未舍弃,因为它对我来说很重要。然而,我常常因为这件卫衣觉得自己的人生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想要去补回那种遗憾。当回想起来,我觉得这种感觉确实令人遗憾,但那是我在当时能找到的最好衣服,算是一种补偿。曾经我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而现在至少在衣服上我可以购买到任何我想要的。

我突然在想,为什么我会那么羡慕你?我可以说你是凭努力获得现在的一切吗?运气无疑存在,但你觉得努力占了更多的份量吗?其实,这让我觉得很复杂。回想之前的一段时间,子健生过一场病,现在依旧受到影响。我所患的罕见病是克罗恩病,正式纳入不能保险的医疗范围,这会限制我去购买医疗保险。医学界至今不知其原因,这病只能伴随终身,只能控制,无法根治。对你印象的改变或我对自己释然的部分在于,我知道你曾住院,当时我心中竟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上天真公平。你如此一说,我的心情释怀了一点。因为近两年来,我总觉得你是如此幸运。然而,这并不是说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我觉得值得感恩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这也是一种平衡。

你家里的情况很好,父母对你也很好,朋友们也对你很好,原生家庭极佳。但或许感情生活不是很顺,其实这也无所谓。你的工作状态也很好,你和公司相辅相成,运气真的是太好了,让你看上去也漂亮。我还记得两三年前,我也曾经历过非常严重的容貌焦虑。那时候,总觉得自己只是脸庞在平均水平。其实,我曾有一段时间对你这个人很不解,甚至忘记我们是如何开始聊起金钱的话题的。那种坦诚让我觉得你是个好人,是个对朋友很坦诚的人。这种坦诚却让我更嫉妒,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品质。有些人甚至会很想拥有这种品质,你却已经拥有,某种程度上让我觉得你应该是个很恶劣的人,这样我心里才会感到平衡。

我在想,或许是因为有些人特别想要你不问他们就主动炫耀自己。我当时并没有这种心理,甚至觉得在那一刻你居然会认为这是很好的品质。或许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一直以来认为,没人会把赚钱的能力和方法告诉别人。你之所以能够这样分享,可能是因为你去上班,所以没有方法上的顾忌。并且你所分享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关于如何在工作中更开心、更好。我记得两年前,我们依然在讨论这个话题,当时大秦提到小红书要走垂直的路线。我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要走这个方向,但你却说不想走。结果这也可能导致我的数据增长不佳。其实我那个号已经一年没有增长粉丝,每次和妈提到这个问题,她总会问我是不是因为我开始分享旅游的内容,而她认为那些内容并不够吸引人。

其实我再约你聊更多的原因是,我发现你在30岁这个节点前后开始旅游,而我也有了相似的感觉,仿佛我们走向了人生中相反的道路。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日本潜水,坐在甲板上周围都是陌生的日本人,我们没有太多交流。那一刻,我独自享受着海风,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不是大秦以前的生活吗?当我看到你从悬崖上跳水时,我看见了20岁的自己。能否分享一下你是如何从20岁成长到现在的呢?我最卷的一年,几乎每个周六周日都在办公室里工作,想要将事情做得完美。我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我,尤其是老板与同事的看法,我渴望证明自己能力出众的心态,从十多岁持续至30岁。

我的工作经历并没有特别多的花哨,但我一直都是周一至周五认真上班。而且,这十年里我并没有更换过工作。这也让我产生了烦恼,觉得自己变得单一。然而,我身边也有很多同事,大家都是在同一家公司中,从基层一步步晋升到中层,尽管绝对不是高层,但这就已经是一种竞赛与比拼。实际上,你在同一个集体中与同事竞争,尽管并非末位淘汰如此残酷,但你仍然希望做得更好。最初入职几年间,我根本没有休息的概念,甚至不知道如何休息,只知道拼命工作。大概就是这样的经历吧。

我能问一下,职场中是否会有选择领导、巴结上司的需求呢?除了努力,似乎总有一些技巧。我理解你的意思,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在任何职场中都非常好用的一个策略。不过,我并没有特意去为此努力。事实上,我对这一方面不太擅长,如果硬要我去做,可能勉强可以,但我并不会刻意去想着如何去迎合上司或者“跪舔”。再加上我们公司的氛围相对简单,很多人都是刚毕业就进入的,内部晋升也比较多,因此大家还是有一种校园气质。

我知道有一些技巧,像是主动向关键人物展示我的努力过程。这种方式也算是一种向上的策略。我完成一项工作后,会主动告诉上司我正在努力,因为我不认为在当今的大环境中,光靠努力就能在生意上获得丰厚的回报。然而在大公司里,大家更关心的是你为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确实,大家都希望看到最终结果,但近年来人们渐渐理解结果并不是可以强求的,而是要尽一切努力尝试各种方法。

在与老板或合作伙伴的沟通中,我会直接说明目标的艰难,告诉他们我已经尝试了多种方法,询问他们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这样直接地和老板沟通,我也会在一些平台,如小红书上分享我的沟通技巧。其实,这些沟通技巧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只是明确地表达我的努力罢了。很多人在努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努力都被看到,这种情况可能在没有好结果时尤其明显,这让人感到沮丧。

我的小红书内容的核心精髓,归根到底就是如何有效表达个人的努力过程。其实,并不一定要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