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 狂奔中的AI行业,跟10年前的移动互联网到底像不像?

媒体链接

内容要点:

  • 1. 当前生成智能领域的投资机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知,已形成快速达成共识的趋势,类似于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初期状态。
  • 2. 然而,生成智能的具体市场逻辑和用户需求与手机应用等早期移动互联网产品存在显著差异,需深入分析。
  • 3. 在产品评估标准方面,虽有日活用户和估值可作为参考,但很多企业已达到这些要求,导致评判标准相对无效。
  • 4. 行业内的企业在技术和模式上趋同,使竞争加剧,存在压力的同时也促使了创新与发展。
  • 5. 尽管市场复杂,年轻用户的经济能力有所下降,但通过AI和新兴技术仍有机会建立具备竞争力的SaaS或2B市场。

大家好,欢迎来到《归基立场》,这是一档全新的播客栏目,我是归基立场的主理人罗一航。《归基立场》主要聚焦于与人工智能未来相关的话题。这档节目或许对我个人产生了某些了解,我是科技商业类社区“品王”和“归星人”的创始人。在过去两年里,我几乎将95%的时间投入到追踪、关注和参与全球生成性人工智能的发展变化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与许多AI创业者、科学家、投资人以及生态中的各种创作者进行了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由于这样的原因,我积累了很多关于这个迅速变化世界的动态想法,迫切希望与大家分享、交流。我注意到身边有许多企业家的朋友、创业者、以及同行,因此我们有很多的沟通空间。我希望《归基立场》能够真实、鲜活地表达我们身边的AI世界发生了什么,以及背后的思考。这就是我们创建这档节目的初衷。接下来,就让我们正式进入第一期节目。

在这一期中,我们邀请了两位熟悉的朋友来讨论一个话题:今天的AI创业热潮与十多年前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热潮有何异同。这两位嘉宾分别是潘乱乱,他是“翻书”这个播客的主理人,还有庄明浩老师,他同样主持着自己的播客节目。我们将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这两波创业浪潮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寻找相似之处,而是希望能够找到更深层次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十多年前的历史,尤其是当时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明浩,你能分享一下你当时的经历吗?

在观察租赁英文商店的现状时,可以看到它们的入口仿佛代表着一个阶段的发展。大约在2013年到2014年间,市场开始出现有价值的实际应用。到了2015年和2016年,这种格局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视频里有张一鸣的早期访谈,谈到移动互联网的共识一直未能达成。实际上,直到今日头条开始商业化后,2016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才开始齐心协力。例如,百度推出了清一流,UC政经体和腾讯做快报等。这时,今日头条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达到8000万到1亿之间,正是在2015年这一关键时间点,大家最终形成了共识。

然而,回到2013年和2014年,那时今日头条的融资情况并不理想,整个行业对这个机会的认识都非常低。老虎基金等投资者成为张一鸣的贵人,然而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我们现在在生成智能领域也面临相似的情况。当前各方对此的认识似乎仍不一致,但我认为实际上共识的达成进程已经很快了。大家普遍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尤其是在投资回报的背景下。

在2021年,资本市场的大放水使得顶级基金不断获利并加倍资金投入,而对于已经获得大量资金及急需部署新项目的基金来说,选项相对有限。这一切就像雪崩一样,一旦形成的共识会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当资金流动快速而巨大的时候,市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与反应将会日益明显。因此,今天我们面对的生成智能浪潮,究竟能否与当年的移动互联网热潮相提并论,或者说有哪些相似与不同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我认为两者在热闹程度上确实相似,但从细节方面来看,却可以说几乎没有可比之处。例如,当年苹果推出新产品时,大家都在寻找所谓的“入口”,而这一点与如今的情况并不同。在产品的边界、市场逻辑以及用户诉求等方面,其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尽管我们可以从时间、规模等多个角度进行类比,但如果深入挖掘细节,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正如比尔·盖茨曾提到的,他认为自己见证过最大的两次革命——图形界面革命与当前的这一波浪潮。同时,我认为当前的智能生成技术所带来的创新及其影响力,确实有着不容小觑的潜力。

另外,我也对当前市场上的企业及其发展状况,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谁才是真正的行业顶尖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当前市场上的模仿与创新结合的确让人感到错综复杂。若以“六个大猫星和四小龙”来形容,名声在外的企业如月暗、零一万物、Minimax、质朴、百川等,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些公司中哪几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领军者?或许如今仍难以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背后的逻辑和产业链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所以我在想,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也设置过自己的指标。比如,如果以估值30万美元为标准,这是第一个要求;其次,如果估值要达到30亿美元,这是第二个要求。再者,还必须要有200万左右的日活用户数。我看到自己设定了这几个标准,然後在心里思考,可能会有一些公司符合这些条件,但很快我意识到,很多公司都达到了这些指标。这样一来,这个标准就显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比如,只有200万的日活用户,你就告诉别人你是个小龙,真是太自负了。不过,我认为那些公司其实还是相对谦逊的,他们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四小龙”。我的意思是,作为我们评判标准的时候,什么时候一个产品的日活用户数能达到200万时,标准又是什么呢?比如当年叛乱的那一刻,他们的日活用户数很高,永远都在200万以上。但在那时的市场上,最初并不被视作小龙,因为当时的公司如POS和三升科,他们也上不了台面。

反过来说,这个标准本身就存在问题。30亿美元是个限制,虽然这已经有不少公司达到了,但200万的日活用户可能也只有部分公司能够做到,更何况要超过200万,那就没有了。此外,我们之前提到今日头条被认为是有共识的公司之一,那时美团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点评的合并,基本上打败了竞争对手。而今日头条真正强大的是他们不仅能占据市场,还能将传统媒体如搜狐的新闻客户端压制到边缘。同时,滴滴也干掉了快滴和Uber中国,这使得这个市场的格局得以重新定义。

我想进一步探讨的是除了日活,还有留存率这一标准。如果大家都在强调要做移动端的应用,那我看了一下Questmo和Kimi的产品数据,发现他们的日活用户和月活用户的比例,为1比7。这就意味着,一个用户一个月内只能使用一次,意味着你无法保证用户下个月还会不会回来使用。红杉在去年发布的Generated X2中比较了美国的成熟互联网应用的数据,结果显示中国的产品依然无法靠近它们的水平。

即使一些被视作创新的产品如XGBT,也无法突破这种局限性。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应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衡量这些指标。我们人类好不容易积累了一些常识与认知,如何有效地评估用户量、活跃度与用户需求,这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说,人的寿命、生活条件这些都是一些基本指标,企业是否该向传统产品应用学习,实际上中国的大多数公司是值得引导的。

就我所见,现在一些大公司的产品负责人和我们关系更为密切,很多都是当初我们引以为傲的人才。我们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腾讯和字节的文章,讨论了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团队。你看,腾讯和字节的产品打法实际上是各具特色的。最近,在一些极客圈子里,大家都很喜欢在个人介绍中标榜自己的经历,比如提到曾在某个大公司工作过,像“钱志杰 腾讯”这样的背景标识成了流行的趋势。

这种现象让人感慨,很多人在圈子里彼此攀比,自然形成了一种“buff”的文化。我的一个朋友就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我,他不仅拥有清华本科和CMU的经历,还在多个知名机构发表过学术论文,甚至被誉为AI领域的先锋。这种风气蔓延,使得行业要求越来越高,而每位创始人身上的“buff”更是外界赋予的,这种重压有时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我现在所想象的,就是这样的创业者,一旦他们的产品达到了日活200万,是否能承受这些期待和压力,恐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说到